第C5版:创新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A1版
头版

第A2版
新闻

第A3版
连线
 
标题导航
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旧版数据 | 点击进入湖南在线
2010年7月7日 星期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高校德育教育实效性研究
吴旻

湖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吴旻

国运兴衰,系于教育;教育之首,在于德育。站在历史的前沿,针对德育工作的现状,我们应认真思考,加强和改进德育工作,将德育工作做得更好,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一、革新德育观念和方法,树立德育工作新观念

面对信息时代和知识经济的挑战,德育要把科学素质和人文素质整合起来,树立未来意识、竞争意识、环境意识、世界意识,使德育具备发现人的价值、发掘人的潜能、发展人的个性、发挥人的力量等基本功能和主体性原则、和谐性原则、发展性原则、个别性原则和成功性原则等基本原则。既要重视社会性教育,变封闭的学校教育为开放性的全社会教育,也要重视主体教育,变他律为自律。从目前情况看,对学生的影响渠道是多方面的,其影响的性质也是多种多样的。这就要求学校教育走出校门,与社会教育、家庭教育结合起来,建立起完善、有效的素质教育体系。在教育目标上,从传统的只注重受教育者的协调性品质,如服从、忍让、遵循常规等转向更注重受教育者的自主性品质,如开拓、竞争、创造等;从注重受教育者的固定行为规范训练转向更注重让其学会参与、学会选择、学会角色转换,更注重培养学生道德判断能力、道德选择能力和抵制不良影响的免疫能力;从以传授知识为主转向培养学生的能力,教育学生做人,做文明人,做创造文明的人为主;在课程设置上,由偏重政治教育等转向同时重视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审美观、健康观等,使学生思想得到全面发展;在教育方法上,由灌输式培养为主转向启发式、多样式教育方法;在课堂教学中,改变以往“填鸭式”的教育方法,可用讨论式、辩论式等多种方法引导受教育者进行独立思考、提出自己的见解和看法,为其思索与创造提供一个宽松的环境和参与的机会,从而提高其思考问题和改革创新的能力。

二、发挥和整合德育各渠道的综合力量,建立健全系统配套的德育渠道,建构全员化、全方位、全过程的德育体系

当前尤其要特别强调德育隐性渠道的力量,实现德育的“三个渗透”。首先,把德育渗透到素质教育的学科教育等活动中去。学科教学不能把知识当作“冷冰冰的真理”,在内容上,既要重视知识的科学价值,又要重视知识的审美价值、道德价值和文化价值;在目标上,既要重视知识、能力、智慧培养,又要重视系统讲授,更要重视启发、探究、发现和创造,实现受教育者与人类知识的心灵对话;在教学模式上,既要重视规范性,又要讲究艺术性,实现真正的课堂人际关系民主与和谐。其次,要把德育渗透到受教育者的交往活动中。德育效果的科学评价应不仅要求受教育者在道德素质、智育素质、身心素质、美育素质等方面获得充分发展,还要体现在社会交往能力上必须适应社会交往的需要,具有处理人际关系和人际交往的能力,具有集体主义的义务感、荣誉感和协作精神等。德是受教育者“对社会关系的学习,也是在社会关系中学习”,受教育者的社会关系主要是他的交往活动关系。因此,把德育渗透到学生的现实活动和交往之中,实现德育过程的生活化,是提高德育实效性的重要途径。第三,要把德育渗透到整个学校行为中。广义而言,整个学校就是一所德育学校。学校的形象、自然和人文环境、主导文化、办学模式和体制以及其他各个方面都具有德育意义。只有注重整个学校形象和行为的德育意义,才能真正谈得上建构全员化、全方位、全过程德育模式。

三、树立系统辩证的德育方法观,做到“三个统一”

“三个统一”一是外塑与内化的统一。要善于把德育要求转化为受教育者个体的内在需要,培养其道德需要和道德精神。二是集体教育和个别教育的统一,德育既要有共性要求,又要根据每个受教育者的具体特点具体施教,体现德育的个体性和个性化特点,也就是因人施教,因材施教。三是物质激励与精神培育的统一。物质激励本身不是德育的目的,在一定意义上甚至也不是德育的手段。一种德育手段或活动与德育效果之间并不是线性关系,因为,当一种德育手段产生作用时,还有多种其他变量因素对德育起效果作用,这些因素构成德育背景包括受教育者心理特点、经历、对德育目的的认识、德育时空特点等。因此,德育也不能停留在一般的奖励或批评中,不能局限于一种方法和手段,应该综合运用多种方法和手段,将物质激励与精神培育相结合进行。

四、提高师资队伍水平,保障德育工作质量

实施德育,首先要求教育工作者要有较高的相关素质。教育工作者在教学活动中起着非常关键的主导作用,这一“主导”的水平和能力,直接决定着教学效果和教育质量的优劣。因此,思想的转变、知识水平的提高,教学方法的更新等,都是广大教育工作者应该再学习、再提高的问题。加强师德师风教育,提高育人者的道德素质和人格魅力,做到教书育人就显得尤为重要。同时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德育工作者队伍是加强和改进德育工作的必备条件,这就要求广大德育工作者必须具备较高的业务素质、高尚的职业道德和较强的敬业精神等。要及时进行、加强师资队伍的再教育,更新教育者自身的观念和知识,保障其观念和知识能跟上时代的步伐,这样,才能保障德育工作取得较好成效,为人才的培养和祖国的建设保驾护航,真正实现培养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目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 版权所有 湖南日报报业集团 合作伙伴:方正爱读爱看网
广告热线:(0731)84326418 传 真: (0731)84326418  订报热线: (0731)84326408
邮 编: 410071 邮 箱: kjdbcb@vip.sina.com.cn  全年订价:87元 零售每份:2元
copyright © 2008 VOC.COM.CN, Geo Info.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证 湘B2-20080017
   第A1版:头版
   第A2版:新闻
   第A3版: 连线
   第A4版:校园
   第A5版:助学
   第A6版:民教
   第A7版: 视点
   第A8版:关注
   第B1版:头版
   第B2版:探索
   第B3版:纵横
   第B4版:湘韵
   第B5版: 文化
   第B6版:师说
   第B7版:杏坛
   第B8版:攻略
   第C1版:课题
   第C2版:调研
   第C3版:理论
   第C4版:教学
   第C5版:创新
   第C6版:论坛
   第C7版:研讨
   第C8版:智育
高校德育教育实效性研究
浅析地理教学中读图能力的培养
义务教育阶段英语情景教学法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