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统计局最近公布的今年第一季度我国宏观经济数据显示,在8.1%的GDP增速中,消费拉动6.2个百分点,达到了20年来最强劲的状态。困扰中国二十多年的消费难以拉动经济增长这块“顽疾的坚冰”,似乎瞬间要化解消融了。
然而,现实果真像数据看起来的那么美吗?从国民经济统计的角度,最终消费包含两部分:一部分是居民消费;另外一部分是政府消费。根据权威资料,自1978年以来,我国政府消费在最终消费中的占比几乎每隔10年就要上一个台阶:80年代大约稳定在21%~23%;90年代上升并稳定在24%~25%; 2011年已爬上了28%的水平,大有再上新台阶之势。
而政府消费的增长往往和财政支出的增加亦步亦趋。也正是因为如此,我国最终消费对经济贡献的提高,往往与财政支出的扩张与收缩密切相关。也就是说,我国国民经济统计数据中呈现的所谓“结构优化”,的确是得益于财政政策刺激的功效。只是这种“财政药方”的“有效成分”,主要不是经济学者们都期望看到的居民消费的增加,而是政府消费的上升。
退一步说,即便这种政府消费最终都是花在了居民身上,换言之是代替老百姓花钱的,这种情况仍然不是最终能够有利于结构优化的举措。“子非鱼安知鱼之乐?”从福利经济学的角度说,无论在何种情况下,都不可能有任何外在的主体能比你自己更能够把钱花到你的心坎上。如果这样,与其“刺激消费”,还不如减税,把原本用来刺激的钱,留给消费者自己花。 (摘自《每日经济新闻》6.21 鲁政委/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