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广州、东莞等城市开始陆续上调水价。那么从“水源地”到“水龙头”,供应一方水到底需要花费多少钱?公布的水价成本中有没有“猫腻”?
一份广州城市供水定价成本“监审清单”,挤出了隐藏于纷繁数字中的“水分”,一方水被企业多报成本0.348元,比真实成本2.016元“虚高”了17.26%。粗略计算,按广州市相关部门核定的每年近12亿方的供水量,每方水若多收0.35元,一年将多收超过4亿元!
去年2月至今年2月,广州市价格成本调查队对广州市自来水公司2008~2010年度情况实施了供水成本监审。城市供水成本包括制水成本、输配成本、期间费用和新增成本四部分,而此次成本监审发现,除了制水成本这一项外,其他三项都掺有“水分”。引水工程、水厂改造等新增成本这一项居然多报了3.42亿元,而该公司超标或不合理的吃喝招待费用,高达449万元。政府财政投入、企业吃喝费用、“虚高”管网漏损等费用,都被算进了企业供水成本中。
成本核算是该不该调价、调价多少的关键所在,而从专业的角度而言,那本成本账究竟是否真实可信,有没有水分,有多少水分,普通百姓很难鉴别得出来。这就需要政府的物价监督部门不断规范政府制定价格成本监审行为,提高政府制定价格的科学性,促进经营者加强成本管理。同时,对那些虚报成本甚至不能自觉、主动公开定价成本接受监审的企业,相关的监督职能部门应制定出严厉的惩罚细则,比如暂缓听证、暂缓调价等,相关企业必须为听证的弄虚作假付出相应的代价。
水价改革是今年资源类产品价格改革的“重头戏”,在各地一片涨价声中,水价成本的“清澈见底”,究竟有多难?这既考量相关企业的信誉度,更折射出政府的管理水平和负责态度。(摘自《第一财经日报》6.28 吴杭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