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敏婷
“做人一定要积极乐观,这样人生才会更健康、更充实。”长期以来,我们都被告诫“积极是好的,消极是不好的”。然而,来自美国雪城大学校长、著名心理学家南茜·康托尔20世纪80年代的一项研究,打破了这个看似“真理”的观点。她发现,某种含有悲观色彩的思维方式——“防御性悲观”,更有助于人的成功。
防御性悲观具体是指,在事情发生前,将期望降到比较低的水平,想象出最差、最坏的可能性,就是我们常说的“底线思维”。相关研究表明,防御性悲观的思维模式,能给人带来一定好处。
增加控制感,情绪更为冷静。防御性悲观者通常在事情发生前就已经反复考虑各种可能的结果,目的是减少最坏情况发生的概率,以及如果真的发生了最坏的情况,要怎么做才能更好地面对和处理。这增加了他们对事情的控制感,因此情绪上会更为冷静。
接纳真实感受,降低焦虑。在面临任何应激事件时,我们都会出现一定的焦虑。有些人会假装乐观,或强迫自己往好的方面想,但这无济于事。防御性悲观者能承认自己的真实感受;我感到害怕,我会因此焦虑,而不是自欺欺人地视而不见或精神胜利。然后,他们会开始分析自己焦虑害怕的具体来源,对每个压力源做好充足的准备,把焦虑化为有利的行动,去避免坏结果的发生。整个过程都有利于管理、控制焦虑,不是表面积极乐观,内心忧心忡忡。
提高自尊,保护和激励自我。下意识采用悲观策略的人看起来没什么自信,但从长期来看,由于他们做好了心理准备,反而增加了成功的机会,因此总体而言,他们的自尊水平和满足感是不断增加的。而且,有时对自己说“我可能做不好”,其实也是一种保护,因为对自己的期望较低时,若真的失败了,自我价值也不会受到重大的打击,有利于重新振作。
研究者还建议,习惯用防御性悲观策略的人,不必时时鼓励自己要积极。因为他们发现,防御性悲观者的期望一旦被干扰,比如鼓励他们要乐观些,他们的成功率会显著降低,而且会感受到更多的紧张以及生活满意度降低。如果这种思维方式帮你解决了许多问题,则不用太在意自己总是往坏的方面想;但如果你因为过度负面思考而放弃努力、放弃行动,则要管理、调适自己的悲观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