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在经历一个网络信息爆炸的时代。2011年,中国有4亿5700万网民,据估计这个数字在2015年将增长到6亿5000万。
澳大利亚学者詹姆斯·雷柏德在《孤独的博客:中国网络的民主虚像?》一书中,讨论了网民在网络上对中国社会和政治带来的影响。
中国的网络“革命”似乎被美化了,学术界几乎是一边倒的言论:网络爆炸对中国社会的转变是积极性的,网络给中国人民带来的是更简便的公民参与。但雷柏德不这么认为。他认为,中文网络空间和世界其他地方的网络空间没什么不同:一样地输出着肤浅的内容,有害的谣言,以及一个个封闭又排外的小圈子。
几乎所有的调查都表明,网民们使用网络的目的大多是娱乐和社交,而不是政治参与或是社会批评。在雷柏德看来,这种说法的强有力的证据是,在百度中搜索“章子怡”或者“赵薇”得到的信息,比搜索“孙中山”或其他领导人要多得多。
这些数据很好地解释了为什么中国网民大多数对政治缺乏敏感,并支持政府对网络空间所做的必要管辖。“在百度头条转一圈,你会发现一些严肃的讨论,比如一线城市房价下跌,”他写道,“但更多的是风流的内容,比如潘霜霜第三波照片,剩下的则是怪诞,比如接吻咬掉了舌头。”
雷柏德认为,正是因为意识到了中国网络空间的暴力倾向,使得将近一半的人不再相信网络给与人们力量。正如古斯塔夫·勒庞的《乌合之众:大众心理学》中描写的一样:
“群众从来不渴望真相,他们对不合他们胃口的证据毫不理睬,并宁愿追寻和美化错误,如果这些错误够吸引人的话。”
雷柏德指出了网络在中国社会,乃至全世界的危险一面。
(摘自《青年参考》2012年7月1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