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一把监管的尺子,相隔一个月的时间,两次丈量的结果却大相径庭。丈量的对象,是在保健品市场上受到热捧的螺旋藻产品。在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下发的通知中,市面上销售的10多种螺旋藻产品,被检测出重金属铅、砷、汞含量“不合格”。
可剧情却很快发生了逆转。近期国家食药监局公布了一组“最新抽检结果”。在这一次的“丈量”中,原先“黑名单”上的13家不合格螺旋藻生产企业仅剩下一家,而剩余12种原本超标的产品,这一回全部安全过关。
产品还是那些产品,只是丈量它们的“尺子”变了。据报道,新一轮的抽检中,铅含量的合格标准由每千克低于0.5毫克上升为原来的4倍,因此,在两次相隔一个月的检查中,原本超标近200%的产品,才能摇身一变,被宣告为“合格”。在许多朝令夕改的故事之后,我们都曾经见过那把朝短夕长的尺子。
然而,想要击垮公众的信任,一把面目模糊的尺子已经足够了。
(摘自《 中国青年报 》4.11 付雁南/文)
机场建设费,换个马甲就合理?
从4月1日起,我国废止机场建设费,改征民航发展基金,乘坐国内航班的旅客每人次50元,原民航机场管理建设费和民航基础设施建设基金的有关规定同时废止。
凡是坐过飞机的人,都交过机场建设费,但这笔钱究竟是个什么东西,恐怕很多人都是稀里糊涂。如果是捐赠,为何强制而非自愿;如果是投资,怎么看不到回报;如果是税费,从来没有部门说明收取依据和使用情况。自1992年开始征收至今,机场建设费在质疑和诟病声中走过了20年,被指“收费时间最长、收费范围最广、最没有法律依据、最不公开透明、引起最多反对声音的不合理收费”。
如今,在多次续征之后,机场建设费终于被“废止”了。不,准确地说,是换了个新马甲,叫“民航发展基金”,尽管名义上由原民航机场管理建设费和原民航基础设施建设基金合并而成。为什么在一片取消机场建设费的呼唤声中,我们盼来的不是停收,而是改征?难道换个马甲,就能洗白机场建设费,让公众心服口服?答案显然是否定的。
(摘自《法制晚报》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