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靠什么来说“不”?靠的是强,真正的强,骨子里的强。
中国近代史,其实就是一部挨打的历史。弱国无外交,落后就会挨打,发展是硬道理,这些警句都是那些创伤的文字转换。几代人血的教训,让多少中国人为祖国的崛起而殚精竭虑拼搏奉献,也让好多人把GDP规模和增长速度视为头等大事。
有了一定的GDP总量,就是经济上的“大”,就有了进一步做“强”的基础。但是,“大”还不等于“强”,“大”只是“强”的必要条件,并不是充分条件。或者说,“大”只是“强”的一个方面,而不是全部。从“大”到“强”,还有相当一段距离。
这个道理多数人能接受,但要更深刻地加以理解,不妨走得更远些。
1840年鸦片战争时,中国的GDP是英国的五六倍还多。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国的GDP仍高于英法两国。1894年甲午战争,中国正处于清朝的“同光中兴”期,GDP远远超过日本,就是北洋舰队的硬件也与日本相仿。而1937年日本全面侵华,正值民国时代经济发展最快的时期,国力有了相当的提高,GDP总量也是超过日本的。
遗憾的是,偌大的GDP并没有让战争走开,并没有让中国免于挨打,从一次次挨打的苦难中我们看到:挨打未必最弱时。甚至可以说,倒正是这么大的GDP引来了列强一次又一次的攻城略地。
原来,列强也并不是专挑软柿子捏,从最弱的国家开打。他们打仗是很讲政治的,不会是门当户对,可也不是逮着谁弱就打谁。说到底,从根儿上看,列强的每一次入侵,背后跟着的都是巨大的经济利益,无利绝不起早。如果对手都穷掉底儿了,也就根本不成其为对手,还打个什么劲儿呢?再容易打,连赔款都出不起,哪里有什么资格做战争靶子呢?
可见,“落后就会挨打”,这说法只计其一,未及其余。
中国靠什么来说“不”?靠的是强,真正的强,骨子里的强。当年,邓小平说改革开放“五十年不变”,说明对大格局走势是心里有数的。
(摘自《经济学家茶座》总第54辑 邱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