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以前官员提拔往往采用所谓的门荫和任子制度,即使隋唐以后建立了科举制,但那只是皇帝老儿选拔人才多了一条道而已,“子凭父贵”的事依然大行其道。
对于有个好爸爸的子女来说,如果自身有真才实学又谦虚谨慎,那么他凭借“官二代”身份,确实比寒门子弟更容易获得成功。比如曹操的父亲是汉朝国防部长,李鸿章的父亲李文安和曾国藩是进士同年,曹操凭借其父亲的关系踏上仕途;李鸿章很早就拜在曾氏门下,因此才得以飞黄腾达。但是,历史上也有很多豪门子弟,“习于骄恣浇薄”,结局惨淡。
明万历年间,书画家董其昌曾供职翰林,当过皇帝的老师,后辞官回乡,因其了不得的经历,地方官员对他趋之若鹜、毕恭毕敬。董其昌嘴边经常挂着一句话:“当年我给皇帝当老师的时候……”此人才艺高而人品低,种种恶行不胜枚举,受迫害的乡邻屡次向官府告状,但官府畏惧董家朝中有人,不敢过问。一天,董其昌的二儿子董祖常带着家丁,强抢一名叫绿英的民女做小妾,遭到村民阻拦。董祖常开口便是:“我爸是董其昌!”刹那间,多年积累在心中的怨恨一下子被点燃,最后,万余群众在“若要活得好,先杀董其昌”的歌谣中,将董府团团围住。董其昌不知进退,还从“打行”雇来数百个打手助威。于是冲突骤起,有人将芦席点燃抛到董家房上,董府全部化为焦土。董其昌一家因及时逃走,幸免于难。
事后董其昌分别向县、府、道、抚四级衙门告状,但巡抚王应麟私下认为,这明摆是一起“因果报应,罪有应得”事件,加之唯恐如真的追查,会激起更大规模的群体性事件,于是王巡抚因势利导,只好“虚张声势、外紧内松”,结果当然是不了了之! (摘自《羊城晚报》3.25 李志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