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版:理论周刊·新域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头版

第02版
要闻

第03版
要闻
 
标题导航
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2024年06月06日 星期四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加强劳动教育,培养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汤燕妮

  培养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劳动教育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不可替代。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长大后能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

  长期以来,各地区和学校将劳动教育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抓手,坚持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在实践育人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同时也要看到,高校中还存在着劳动教育窄化、弱化、虚化、淡化等问题,劳动的独特育人价值在一定程度上被忽视,青少年中也出现了不想劳动、不会劳动、不珍惜劳动成果的现象。对此,必须高度重视,切实加强劳动教育。

  提高劳动意识,树立正确的劳动观。马克思主义哲学实践本体论为劳动教育的本质提供了价值遵循。高校在教学育人过程中,应将思政教育与劳动教育有机融合,充分发挥思政课的主渠道作用,将劳动教育融入大学生思政教育,有的放矢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增强对劳动人民的感情,养成报效国家、奉献社会的责任意识。

  培养大学生劳动意识,应贯穿在高校各专业课程的教育实践中。充分发掘专业课程中“劳动教育”元素,利用其中所蕴含的科学哲理、工匠精神和创新品质等特色教学资源,构建具有时代高度、理论厚度和社会温度的新时代劳育课程体系。顺应新质生产力发展需要,落实“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要求,突出创新精神培养,激发创新创造活力。将劳动素养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注重劳动教育的多样性与个性化,尊重学生的兴趣与特长,并将评价结果作为衡量学生全面发展情况的重要内容,作为评优评先的重要参考和依据。搭建基于网络平台的“云劳育”资源平台,鼓励师生创作以歌颂劳动为主题的文章、歌曲、舞台剧、微电影和公开课等作品,营造劳动光荣、劳动伟大的舆论氛围。

  创造各种条件,让学生真正动起来。劳动教育作为培养人才的社会实践活动,应当是“身体力行”的教育。然而,在具体的劳动教育实践过程中,往往更加重视“心”而忽视“身”。这种“去身体化”的精神训练法,与劳动教育的要求是相悖的。因此,实施劳动教育的重点应该放到实践中去,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加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比如,开设丰富多彩的劳动教育选修课程,让学生在手工艺制作、农业体验、社会公益活动中提升劳动技能与素养,培养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和良好劳动品质,将劳动教育贯穿于高校教育的各个环节。

  创新培养方式,让学生爱劳动、积极体验劳动。长期以来,劳动教育实践领域存在一个误区,即认为劳动教育主要是在相对封闭的课堂教学或学校内部开展,把劳动教育变成了在一个集中的时段、特定的封闭空间内开展的教育教学活动,使劳动教育变成了封闭、孤立、单向的“学校-课堂”的知识传输模式。这就导致学生兴趣不高,劳动教育效果不佳。“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必须创新培养形式,使学生们爱上劳动,从“被动接受劳动”走向“积极体验劳动”。

  开放办学,加强合作。积极与政府、社区、企业等协调互动、互联互通。鼓励高新企业为大学生体验现代科技条件下的劳动实践提供支持,推进专业性劳动实践基地和服务性劳动场所建设,把教学半径延伸到社会上去、到产业园区里去,实现产教融合。请进门来。聘请优秀企业家、优秀创业者、专家、校友、学者、劳模等作为创业导师、德育导师,利用其丰富的人生经验和工作经历,传授实用技能、讲解前沿科技、介绍一线所需。积极开展“三下乡”“义务支教”“服务西部”“社区服务”等形式多样的大学生志愿活动,在活动中激活和提升新时代大学生劳动素养。同时,进一步完善劳动教育保障机制,加大对劳动教育的资金投入,确保实践基地的建设和维护。

  【作者单位:湖南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本文系湖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项目“基于CIPP模型的湖南省高校劳动教育评价指标体系研究”(21C05)成果】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 版权所有 湖南日报报业集团 
copyright © 2008 VOC.COM.CN, Geo Info.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312006003 经营许可证:湘ICP证010023 ICP备案号:湘ICP备100118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