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竑 宋鑫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扎实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系统性保护,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非遗与乡村生产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中医药、传统技艺、传统美术、乡村民俗、民间文学……这些都是乡村社会千百年变迁中留下来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过创意设计赋能乡村非遗,不仅能够保护、传承并利用这些文化资源,为乡村振兴提供强大的内生动力,还能为增强文化自信、建设文化强国提供有力支持。
将“乡村非物质文化遗产”转变为“乡村非物质文化资源”,有助于乡村非遗工作高质量发展。通过创意设计赋能乡村非遗共享共用。在对乡村非遗传承人口述资料、实物资料、文字资料等系统化征集的基础上,还应该设计、构建集检索、展示、交互为一体的数字化资源共享平台。一方面,通过先进的科技手段,将这些珍贵的文化瑰宝以更现代、更易传播的方式展现出来,让更多人能够便捷地接触和了解非遗;另一方面,其知识共享共用的特征,为后续乡村非遗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提供了新的动能。
通过创意设计赋能乡村非遗出圈出彩。需要强调的是,设计师在开展具体项目设计时,应首先与乡村非遗传承人进行深度沟通,倾听他们的故事和愿望,获取真实而丰富的文化素材,使设计方案更加贴合本土需求和实际情况。同时,充分尊重乡村非遗传承人主体性的文化表达,确保每一个设计元素都能准确传达乡村非遗的独特价值与内涵。
通过创意设计使乡村非遗赋能就业创业。创意设计能够使乡村非遗发挥出市场价值,为乡村居民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通过系统性的培训,提升村民的技能水平,使他们能够在非遗的保护和传承发展中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同时,鼓励本地手工艺者与设计师合作,形成产、学、研、用一体的创新模式,既保留传统技艺的精髓,又融入现代设计理念,使产品更具市场竞争力。
创意设计赋能乡村非遗高质量发展是一项系统性工程,需要从多方面进行探索。当前,乡村非遗创意设计实践过程中,还存在用户群体不明确、设计成本过高、跨领域协作能力有限等问题,需要政府部门与设计师协同发力。具体可从以下方面进行探索:
深入了解用户特点,精准匹配供需。做好乡村非遗保护和传承发展所对标的人群分析,根据不同的受众群体完善乡村非遗设计。通过数字化手段,提升乡村非遗的市场推广效果和管理效率,改善用户的互动体验,从而实现乡村非遗现代化和年轻化的发展目标。通过精准的用户画像,明确乡村非遗相关产业的分类发展,如文化衍生品、非遗项目体验、数字化非遗、相关IP等项目。面向不同的受众群体进行调研与设计研发,把握非遗产品的定位与需求特点。苏州博物馆从馆藏的文物当中精选了十多件和龙相关的文物,开发了近30款龙主题的文创产品,如结合宋代文物“银质环形龙圈”设计的耳环等。这些文创产品不仅有着精湛的工艺,更融入了丰富的文化内涵。每一件作品都诉说着一个古老的故事,让人仿佛置身于历史的长河之中。
探索整体化设计,加强政府主导作用。通过地方政策引导,推动乡村非遗的创新发展,助力乡村产业振兴,弘扬优秀的传统民俗文化,提升乡村非遗的影响力。地方政府的支持将使乡村非遗得到更为全面的规划和设计。推进乡村非遗五级公共文化设施网络体系,包括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地方美术馆、博物馆、非遗馆和剧院等公共文化设施,提升平台载体与硬件设施。加大设施平台的使用频率,确保文化产业扎根乡村,使当地居民、非遗爱好者和游客均能感受到乡村非遗的温度与活力。例如,浙江省非遗博物馆以“生活”为核心内容,围绕“人与生活”这一主题展览,打造了一个富有温度和生命力的展览馆,展厅几乎涵盖了全部的浙江省省级以上非遗。在此基础上,博物馆规划了全国首个智慧化非遗场馆,采用数字化技术,使非遗可以在线展示与体验,场馆的整体规划很好地展示了非遗的赋能效果。
推动乡村非遗多元化发展。可联合文博产业、数字平台、新媒体等多种行业,使乡村非遗改变以往面貌。紧抓数字经济新机遇,引入虚拟交互、裸眼3D、数字孪生等新型交互体验技术,将乡村非遗传播到更广泛的受众群体中,进一步扩大其影响力和受众面。同时,建设具有本地特色的乡村非遗实践基地,推动不同层级间企业的合作,吸引更多社会资本投入乡村非遗项目。在人才培养方面,通过调查研究,找出乡村中具有非遗传承能力的人才,建立人才库,为非遗传承提供人才保障,并积极与高校、科研机构合作,开展非遗的研究和创新,探索非遗在当代社会中的新价值和新应用。最后,通过政策和产业的调整,加速推动乡村文化和产业振兴,“各美其美,美美与共”,使受众对乡村非遗有新的理解。
【作者单位:浙江湖州学院。本文系浙江省哲学社科基金重点项目“湖州传统技艺类国家级非遗口述史料征编与数据库建设”(24NDJC02Z)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