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明侠
师范生是未来的教师。师范生在成长为“四有”好老师的道路上,践行教育家精神是培根铸魂之举。彰显教育家精神的思想引领力、实践指导力和价值指引力,熔铸师范生教师职业鲜亮底色,源源不断为中国式现代化培养造就更多教育家、大先生,是师范院校立德树人的初心使命。
发挥思想引领,筑牢师范生理想信念之基
师范院校应充分发挥教育家精神的思想引领力,引导师范生在涵养“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理想信念”、陶冶“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的道德情操中,树立“躬耕教坛、强国有我”的志向和抱负。
牢记职责要求守初心。引导师范生加强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加深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认同、理论认同和情感认同;让师范生深刻认识到教师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的职责,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树躬身教坛、潜心育人的职业情怀。
涵育职业信念铸师魂。抓好“入学、日常、毕业”教育,全方位、多形式推进教育家精神有机融入理想信念教育,持续增进师范生对教师职业的认同感、荣誉感和使命感;以教育家为职业榜样,举办教育家和优秀教师成长故事会、经验分享会等,促进师范生职业理想与职业定位相统一;引导师范生以教育家型教师为职业追求,坚定理想信念、陶冶道德情操、涵养扎实学识、勤修仁爱之心,努力成为党和人民满意的好教师。
厚植高尚师德强担当。将师德培养贯穿师范生教育培养全过程,融入“课程、课堂、教材”主阵地,纳入“见习、实习、研习”分阵地,深入“微信、微博、短视频”等微阵地,有效提升涵养师德的实效性;坚持以红色资源赋能立德树人,创新师德教育方式,通过典型示范、情景体验、教学实践、师生互动等形式,激发师范生涵养师德内生动力;系统开展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养成教育,引导师范生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内化教师职业准则、强化教师身份意识和担当精神。
发挥实践指导,提升师范生教书育人之能
师范院校应大力发挥教育家精神的实践指导力,锤炼师范生“启智润心、因材施教的育人智慧”和“勤学笃行、求是创新的躬耕态度”,全面提升师范生教书育人本领。
培养师范生教学实践能力。对标师范生《教师职业能力标准》,做好分类指导、突出专业特色、细化实践要求,推动实施整体设计、分段考核、连续培养的一体化教学实践能力培养制度;让师范生系统掌握任教学科知识体系,精通教学设计;充分发挥省、校、院(系)三级师范生技能大赛导向作用,强化模拟教学、专项技能训练,做到学赛结合、以赛促学、以赛促教,全面提高师范生教育教学能力水平。
培养师范生综合育人能力。培养师范生班级指导能力,使其知晓班级建设管理方法、掌握学生身心成长规律、学会家校沟通技能;培养师范生课程思政能力,使其系统掌握课程育人策略、有效挖掘课程思政元素、科学合理设计教学方案,推进教书与育人相结合;培养师范生组织活动能力,运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开展主题教育、社团活动、课外实践等育人活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
培养师范生信息教学能力。推动教育信息素养培育与师范生培养课程体系、日常教学、学业考试和技能培训深度融合,培养其适应数字化、智能化等现代教育信息技术变革的能力;引导师范生加强对信息化教学设备、软件、平台及其他新技术的操作训练,切实提升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发挥当代师范生善用网络技术优势,引导他们学会借助网络收集信息、整理信息、利用信息,提高信息技术融合施教能力。
发挥价值指引,强化师范生乐教爱生之心
师范院校应全面发挥教育家精神的价值指引力,引导师范生勤修“乐教爱生、甘于奉献的仁爱之心”、树立“胸怀天下、以文化人的弘道追求”,全面提升师范生教师职业获得感和成就感。
升华师范生精神境界。引领师范生勤修赤诚之心,坚定教育报国理想,坚持立德树人,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贡献力量;勤修奉献之心,涵养甘当人梯、大公无私的师德情怀,既做“经师”更做“人师”,以精湛学识启迪学生智慧,以人格魅力润泽学生心灵;勤修仁爱之心,用爱培育爱、激发爱、传播爱,用大爱书写教育人生。
聚焦师范生专业成长。引导师范生牢固树立终身学习和自主发展意识,不断拓宽教育视野,主动更新知识,提高业务能力和教育教学质量,努力成为业务精湛、学生喜爱的高素质教师;引导师范生科学制定职业发展规划,积极参加教学活动和集中实习,为职业生涯良好发展奠定坚实基础;统筹校内外科研资源,构建教研激励与支持体系,激发师范生教研兴趣,提高师范生教研能力。
推进师范生协同培育。充分发挥师范院校积极主导、家庭主动尽责、社会有效支持的共育作用,积极构建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弘扬尊师重教社会风尚,共同营造有益于师范生茁壮成长的良好环境和社会氛围;以国家实施师范教育协同提质计划为契机,深化“校校合作”,促进组团院校共享学科、管理、课程、平台、人才等优势资源,实现共同发展,从整体上提升师范生培养质量;加强师范院校与实习基地、用人单位、中小幼学校双向联动,提高师范生教育实践效果。
【作者系长沙师范学院党委副书记、教授,湖南省传承红色基因研究基地研究员。本文为2023年湖南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研究项目“‘特立精神’融入高校时代新人培育的价值意蕴与实践路径研究”(课题编号:23A64)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