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要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全面提升国际传播效能,形成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文化、产业共同赋能国际传播,通过融合发展和创新合作,能更好地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大格局。
肖毅
国际传播是指由大众传播媒介所进行的具有特定经济、政治、文化目的的跨越国境的传播活动。近年来,我们在国际传播过程中积极向世界介绍中国,传播中国价值观念和文化理念,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对外交往营造了良好国际舆论氛围。置身互联网时代,创新国际传播,吸引更多的关注、流量,拼的不仅仅是平台、技术,更加需要自我加压、自我革新、自我重塑。切换赛道,不断开拓国际传播、文化交流新渠道、新平台;内容为王,让更多高品质抓人心的产品破圈出海;拥抱新技术,加强前瞻性研究和应用,用技术赋能国际传播;构建大格局,共同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新世纪以来,中国媒体在向世界介绍中国、展示中国良好形象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在一系列重大国际事务的报道中,中国媒体也能很好地向国际社会传递中国的立场和观点、发出中国声音。同时,我国国际传播也存在一些需要改进和提升的地方。部分文化产品进入国际市场渠道不顺,国际社会尤其是西方国家对中华文化依然存在误读、误解和偏见,国际社会对中华文化的认可度与快速发展的中国经济未能实现同步提升;数字平台能力及产品策划能力相比于西方媒体还有显著差距,比如与美国的在线流媒体平台奈飞相比,国内平台在设计思维、平台聚能方面也存在较大差距;更大的挑战在于我们的地方文化IP,易于在华人网络中得到共鸣,但欠缺走向世界舞台的机制,故而在国际舆论界影响有限。
当下,湖南锚定“三高四新”美好蓝图,打造了三大世界级产业集群,越来越多的湖南企业、产业享誉全球,成为新的湖湘名片。积极实施“文化+产能出海”,也就是以湖湘文化为内核,以湘企产能出海为载体,湖湘文化为产能出海增添内涵,产能出海为湖湘文化国际传播赋能,实现文化软实力与产业硬实力有效融合。如中国铁建把京剧脸谱、白玉兰花、抱竹熊猫等中华文化元素用作盾构机的刀盘图案。随着打上中国文化烙印的产品出海,中国文化也跟着出了海。文化与产业“结伴”,共同提高湘企出海水平,提升湖湘文化价值引领力,从而扩大湖湘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实现从“融合”到“破圈”。
强化政府协同,实现跨部门联动。不论是中华文化走出去,还是湖湘文化对外传播,都是具有极强公益性的文化事业活动,必然离不开政府部门的统筹协调。“十四五”期间,我省虽然对文化“走出去”、湘企产能出海等有所部署,但两者分属于不同领域,归属于政府不同部门指导实施。因此,有必要加强不同部门之间的联系、协调、沟通。政府部门要建立定期的跨部门联席会议制度。围绕扩大湖湘文化国际影响力这一目标,重新审视已经出台的各项政策文件,避免各自为政、单打独斗,在明晰各自职能职责的前提下,相互协作、统一步调;同时,着眼长远发展,组织政府、企业、院校等不同领域人员,分析现有情况,探讨存在的问题,编制行动计划,为区域范围内各类主体参与“文化+产能出海”行动提供有效指南。最后,有明确的联动机制,由不同部门共同召集各类主体通报政策动态、交流行动经验,协商解决问题、提升行动效能的“一揽子方案”,切实提升我省国际传播能力建设。
创新融合路径,确保行动质量。推进“文化+产能出海”行动,要以开阔的思路、开放的思维,激发不同参与主体的创造性,在保持传播内容湖湘文化特色的基础上,面向年轻化圈层,抓住新时代青年喜好,采取创新化形式,运用升级化技术,拓展行动范围,提升行动质量。在支持“文化+产能出海”行动上,相关职能部门既要有政策鼓励,也需有资金扶植。比如,建立“文化+产能出海”企业认证制度,对进入目录的企业给予“金融+财政+土地+信用”的组合式激励。
湘企要在产能出海的过程中主动承担文化责任。当前,我省工程机械、轨道交通、钢铁、矿产有色、建筑建材、电力设备、农业、科技研发等多个有优势、有潜力的产业和领域,正积极推进国际产能合作。相关企业应融合现代湘绣、湘茶、湘瓷、湘剧、烟花等湖湘文化精髓,让传统文化元素以新形式融入其中,沿着“一带一路”国家传播和转化。
文化湘军要发挥更加积极主动的价值作用。有效发挥湖南国际传播中心的龙头作用,整合资源,主动借鉴《领航》国际版专题片成功经验,突破“卡脖子”新媒体技术梗阻,有效应对知识盲区、数据失真、产品侵权、舆论操控等诸多新挑战,以文载道、以文传声。将“文化+产能出海”作为全媒体时代对外文化传播交流的主攻方向,以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外向型文化企业为成长目标,搭建传播矩阵、创新交流方式、拓展交流领域、加强国际合作。
依托各类平台,提升行动效能。志合者,不以山海为远。前不久盛装亮相的第三届中非经贸博览会,吸引了53个建交非洲国家,联合国工发组织、非盟等12个国际组织以及1700余家中非企业、商协会和金融机构踊跃参会、共商合作,近130名非洲国家部级官员、驻华大使和国际组织负责人出席。作为中非合作论坛框架下最大经贸合作平台,中非经贸博览会既推动了产业经济合作,更为非洲人民沉浸式体验湖湘文化提供了绝佳的契机。
“搭船出海”,积极参加国家级对外文化交流活动。主动参与“感知中国”“文化中国”“欢乐春节”“四海同春”等国家重点项目和中华文化海外推广工程、中华文化走出去精品工程,精心组织力量,交流借鉴经验,进一步打造“湖南文化走向世界”品牌。
发挥好主场对外交流优势。办好中非经贸博览会、中国中部(湖南)农业博览会、中国(长沙)国际矿物宝石博览会等大型经贸、产业交流活动,围绕扩大湖湘文化国际影响力,主动进行议程设置,积极展现湖湘文化魅力,充分展示湖南改革发展成就。
支持文创湘军“文化出海”活动。制定对外文化交流计划,推送精品剧目亮相国际舞台,加强与境外主流媒体合作,支持湖南主流媒体走出去,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方式,讲好湖南故事,发出湖南声音。
内容为要,创新提质。内容和叙事方式始终是解决文化破圈交流的关键。美国好莱坞正是瞄准全球青少年崇尚英雄的心理,制作了一大批以美国精神为内核的好莱坞大片,在全球都实现了不错的票房。奈飞,也始终坚持技术创新和内容创新。在文化产品的打造中,应该把产业优势等作为重要的叙事主题,作为湖湘文化的一部分来对待,通过植入等方式有效宣传产业、企业等,达到“结伴”而行,共同“破圈”的目的。
加强人才培养,保障行动实施。培养国际交流人才本身就是高校的重要职责任务。近年来,湖南通过举办首届世界语言资源保护大会、“汉语桥”世界大学生中文比赛、首届世界中文教育大会等活动,在提高教育对外开放水平中扩大了湖湘文化国际影响力。未来,湖南高校应积极参与“文化+产能出海”行动,与湘企产能出海对象国家、地区高校联合建立人才培养基地,围绕产能出海所需专业人才,联合当地高校,整合孔子学院资源,招收当地学生,共享教育资源,共定教学标准,共育产业人才。
在服务国际产能合作、本地人才就业等过程中,推动湖湘文化国际化传播。在做强“留学湖南”品牌的过程中,着眼服务“文化+产能出海”行动,扩充招收来华留学生高校名单,扩大在校留学生规模,组织在湘留学生参观产能出海湘企,支持湘企在国际产能合作项目中招聘在湘留学生。推动湖湘高校在提质改造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过程中,紧扣“文化+产能出海”行动人才需求,加强政校企之间的合作,调整人才培养方案,强化顶岗实践教学,培育一批深耕湖湘文化、善于产能合作、具有国际视野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
【作者系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教师;本文为湖南省社科成果评审委员会课题“高职国际学生教育产教融合平台构建”(XSP2023JYC104)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