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你愿不愿意承认,“人情法则”已经演绎成中国的社会法则。
中国人把人际关系称为“圈子”,是一个非常贴切的称呼。中国人以自己为圆心,把自己周围的人按照亲疏远近来画“圈子”:最里面一圈是至亲,稍外一圈是亲朋好友,再外一圈是熟人,最外一圈就是素不相识的外人。我们处理人际关系的时候,一般遵循“先里后外”的顺序,按照远近亲疏的不同关系,给予不同分量的砝码。
作为一个圈内人,我认为要想在圈子中成功,有三个关键词——“成本”、“人情”、“口碑”。
人脉是需要成本的,正所谓“舍不得孩子套不着狼”。郭德纲的相声《我要上春晚》中有个形象描述:作为北漂族,混迹多年好不容易赚到一笔5000元的广告演出费后,为了上春晚,全部被拿去疏通和导演组的关系。可钱都花光了,却还没轮到他和人家吃饭。这个相声中的细节在现实中并不算夸张。
第二点,是人情。中国人把“人情”放在“道理”的上面,因为道理是抽象的,理想的,而人情却是实实在在构建在生活中的人脉网络。易中天对于人情的阐述十分精辟:别人有喜,应该欣然于色;别人有悲,不能无动于衷;别人有难,必须拔刀相助;别人遇险,不能袖手旁观。否则,就是麻木不仁。这样你也会自绝于社会和群体,真的变得不是人了。
第三点,口碑。在中国人的社会关系中,常常会用不同的标准来对待和自己关系不同的人。圈子其实有自己的门槛,而要敲开一个圈子的大门唯有一个武器——口碑。
经营好自己的公众形象有哪些好处呢?第一,良好的形象是一种无形资产,具有品牌效应。其次,良好的形象可以提升发生危机时的免疫力。当你赢得了周围人的尊重与信任,即使发生危机,人们也相信你有能力渡过危机,从而给予一定的援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