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时期开始传播的一则远古传说:部落酋长尧、舜、禹之间的“禅让”故事,可能是中华文明中最温情脉脉、最令人神往的政治童话。
然而近代,一些学者却对禅让制的真实性提出了质疑。许多历史记载也指出,尧、舜、禹之间权力非但不是和平交接,而且夹有颇为残酷的强制暴力手段痕迹。就是说,三者间根本就不存在禅让故事,而完全是胜王败寇、你死我活的暴力争夺权位。
古老的《竹书纪年》有这样记载:“舜囚尧,复偃塞丹朱,使不与父相见也。”说明舜与尧父子之间的权力斗争是相当白热化的。《韩非子·说疑》说得更清楚:“舜逼尧,禹逼舜,汤放桀,武王伐纣,此四王者,人臣弑其君者也,而天下誉之。”可见“舜逼尧”、“禹逼舜”诸故事在当时已很流传,应也有一定的历史依据。
其实,对舜、禹之间的“禅让”故事最为有力的否定依据,应是当时最著名的案子:禹的父亲鲧的被杀,它可能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桩有史可查的冤狱。其中,能否定“禅让”故事的道理很简单:鲧既然被天子舜所杀,那么舜怎么会将天子之位禅让给有杀父之仇的禹呢?
鲧为何被杀?史书一般都说鲧治水无功而获罪。《史记·五帝本纪》说,鲧治水九年,“功用不成,水害不息。”认为鲧治水用“障”与“堙”(即堵与塞)的办法而不用疏导的方法终致失败。其实,人们可以客观冷静地评判一下,鲧在以木、石为生产工具的条件下治水九年,没有功劳也应有苦劳。同时,用“障”之法,即使不获大功,也不会失败到哪里去。
《韩非子·外储说右上》载:“尧欲传天下于舜,鲧谏曰:‘不祥哉!孰以天下而传之于匹夫乎?’尧不听,举兵而诛杀鲧于羽山之郊。”原来,鲧曾经反对舜继天子之位,这一重大政治事件应是他最终被杀的主因。尧、舜既为圣人,哪能因统治矛盾而杀人,归罪鲧于治水失败,便是最好的借口。正如人们后来所谓“欲加之罪,何患无辞。”
然而,造成此冤狱的谎言居然能经数千年而不被击穿,可见中国统治者在制造冤狱方面的残忍手段及欲盖弥彰的掩盖方法早已炉火纯青。呜呼哀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