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头版

第02版

第03版
 
标题导航
首页 | 版面导航 | 广告刊例 | 标题导航 | 点击进入湖南在线
2012年07月05日 星期四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有情绪,无是非

    郭嵩焘作为首位驻英公使,到英国之后,周旋于英国官方高层和各国公使之间,获得普遍尊敬,誉为“东方人中最有教养者”。但是,副使刘锡鸿却不断向清政府打“小报告”,对他的行为大加攻击。

    在刘锡鸿所列出的郭嵩焘的种种“罪名”中,有三条是:1877年8月17日,中国使团受邀前往伦敦附近参观炮台,乘船时风大,英国将军取所带的大衣为其披上,刘锡鸿认为“即令冻死,亦不当披”。另一次是见巴西国王,郭嵩焘为了外交礼节起立,刘锡鸿认为“堂堂天朝,何至为小国主致敬?”,有失国体。还有一次是在白金汉宫听音乐,郭嵩焘取音乐单翻看,刘锡鸿认为既然不懂英文,“仿效洋人所为”,就是取悦洋人的卖国行径。

    刘锡鸿还指控郭嵩焘自己及让小妾学英语、看洋戏是重大罪状,郭嵩焘和英国驻华公使威妥玛谈话是“闭门密语,怨谤国家”,有叛国嫌疑。

    郭嵩焘在赴英途中,曾将见闻及自己的看法用日记的形式记下来,寄回总理衙门,以供参考。日记刊行时取名《使西纪程》,因其中多有对西方文明的称赞,激起了国内士人的群起围攻。主管总理衙门的军机大臣李鸿藻看了之后感到“大为不平”,“逢人诋毁”。当时的著名学者王闿运也称郭嵩焘已经“中毒”。郭嵩焘成了士林公敌,被人看作“汉奸”。朝廷在士林舆论压力之下,将《使西纪程》毁版。

    刘锡鸿等人对郭嵩焘的责难,追根究底是出于郭嵩焘的言行不合于“以夏变夷”等儒家传统观念,这些传统观念无疑成了近代中国转型的羁绊。海外著名中国近代史家汪荣祖先生评论说:“我们不禁要假设:如果郭嵩焘真能影响政策,在总理衙门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赢得士大夫的支持,领导中国走向世界之路,那么这条路必定会平坦得多、容易得多、代价更要小得多。”但“此一假设仅止于假设,真能实现的可能性极其微小”。近代史上的儒生,“由于根深蒂固的华夷种见,只有高昂的情绪,没有冷静的是非”。只有情绪而无是非,终致误国误民,使中国近代社会转型特别的坎坷崎岖。

    (摘自《新京报》6.30 洪振快/文)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 版权所有 湖南日报报业集团 合作伙伴:方正爱读爱看网
广告热线:(0731)84329417 传 真: (0731)84323862 订报热线: 8008786966
本报在西安、沈阳、北京、济南、成都、重庆、南京、福州、兰州、昆明、南宁、长沙12个城市设有分印点
copyright © 2008 VOC.COM.CN, Geo Info.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证 湘B2-20080017
   第01版:头版
   第02版:语
   第03版:经
   第04版:谜
   第05版:乐
   第06版:达
   第07版:情
   第08版:谋
人与制度,哪个重要
我们实在是怕了
请让孩子们拜读“家丑”
“统而不治”的价值
有情绪,无是非
毛泽东赞彭德怀诗“风波”始末
1976年10月《人民画报》“人物空白”有原因
方志敏的狱中文稿是怎样写成的
故宫曾面临的多个“整改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