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的良臣遇到这种情况通常会在折子上写:“皇上圣明,臣以为……”也就是前一句拍着皇上的马屁,后一句却在阐明自己的不同意见。
有些没写在工作职责上的事儿,做做也无妨。
凡是有台能上网的电脑的员工,谁会忙得连网上的新闻和热门视频都没空看呢?与其在网上磨洋工打发时间,不如利用它们做些疑似“拍马屁”的事儿:比如给客户打个赞扬电话,夸他的博客文采好;帮热爱唱KTV的老板搜集一些新歌mp3,当然事先要研究他喜欢的风格;给即将离职的高管写一首情深意切的十四行诗,歌功颂德之外不经意间流露出依依不舍的情绪——谁知道人家是不是被挖走坐更高的职位了呢?
这些举手之劳的小事儿——大部分属于礼节性或保姆性的,说得难听点,是马屁,是阿谀奉承,说得好听些,是懂事,善解人意。
作为公司员工,主动与客户维系优质的关系;作为下属,积极为上司分担劳动密集型事务;作为同事,乐于在办公室创建其乐融融的工作氛围。如果业务能力相当,这样的员工不升职,升谁呢?
但职场上人与人之间的相处常常不是按照“你敬我一尺,我敬你一丈”的老法则来的。恰恰相反,你过于勤劳,就容易致使你的受益人懒惰;你过于善解人意,就会培养别人的贪得无厌。就像溺爱的母亲和被宠坏了的儿子,当儿子终于犯下滔天大罪时,很难说清母亲的过错究竟占几成。
例如“奉陪”的马屁。偶尔的奉陪,谁都碰到过:陪形单影只的领导喝喝酒、聊聊闲话,陪客户泡吧、吃宵夜……但若是叫你天天陪、夜夜陪,陪到一年到头看不到家人,陪到爱人孩子怨声载道,就要亮红灯了。这时候需要思考的是,减少“奉陪”的频率,改变“奉陪”的习惯,究竟会给职业带来多少损失?
聪明的人应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做出合理的取舍。我自己的感觉是,不管是老板也好,同事也好,客户也好,如果每隔一两个月有一次聚会和私下交流,会对工作带来积极的效果,距离产生美的普遍规律会应验。但如果交从过密,尤其是出于逢迎的动机而过于频繁地和领导混在一起,会让精明的领导开心之余怀疑你的专业素质。
清朝的良臣遇到这种情况通常会在折子上写:“皇上圣明,臣以为……”也就是前一句拍着皇上的马屁,后一句却在阐明自己的不同意见——注意,他拍的是人的马屁,而不是某个决定的马屁,这个方法可以效仿。中国历史上的大臣几乎没有不是马屁精的,学一点皮毛,就够受用一辈子了。
涉及幕后交易或违规操作的事,就更不能随便迎合了。一些金融机构的中层经理常会面临这样的难题:大领导在手续不全的情况下明示或暗示他们放款,签字的却是中层经理。签,还是不签?很明显,听话的,或许容易升迁,但等到哪一天真的东窗事发,悔不当初已经来不及了。
这很像是进入一个职场赌局,高风险,高收益,很可能做10次都没事,但一旦失手,全盘皆输。我不是这样的赌徒,但愿你也不是。
(摘自《普知》 薛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