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恬静
培育具有教育情怀、能够扎根乡土的师范生是新时代师范院校的重要使命。乡村教师培养过程中,必须重点关注是否重视乡村教师的家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的培育,是否注重乡村教师职业素养和人文精神的陶养,是否有助于增强乡村教师对乡村教育的归属感。要通过科学评价,充分发挥其导向、激励、调节、育人等功能,提升乡村教师“爱教爱乡”情感认同,打造一支热爱乡村、数量充足、素质优良、充满活力的教师队伍,为发展更加公平、更有质量的乡村教育提供坚实支撑。
以教育家精神为引领,筑牢乡村教师精神之基。激发师范生热爱乡村的情感、坚定奉献乡村的信念,是培育乡村教师的必然选择。教育家精神是对一代又一代优秀教师和教育工作者在长期育人实践中形成的育人理念、教学方法的系统总结提炼,为师范学校在理想信念、道德情操、育人智慧、躬耕态度、仁爱之心、弘道追求等方面培养优秀教师提供了方向。以教育家精神为引领,开展乡村教师培养文化评价,就是要关注学校是否将教育家精神熔铸于乡村教师人才培养理念,是否将教育家精神融入乡村教师的精神品格塑造,是否将教育家精神贯穿教师课堂教学、科学研究、社会实践等各环节,是否在学风教风建设中浸润教育家精神,是否在师德师风教育中倡导教育家精神。只有坚持以教育家精神引领激励,将其纳入乡村教师培养评价全过程,才能引导广大教师将教育家精神转化为思想自觉、行动自觉,为培养矢志于振兴乡村教育事业、敢于攻坚克难、勇于创新变革的未来乡村教育家提供强大的精神支撑。
以促进“知行合一”为理念,助力乡村教师综合素质养成。乡村教师培养既是一个发展理性“求知”的过程,又是一个付诸实践“格物”的过程。当下,我国乡村教师队伍面临较为突出的专业发展困境,部分教师自身发展的内在动力不足,与时俱进适应教育改革发展需求的胜任力不够,究其原因很大程度是因为专业意识淡薄,自主发展意识淡薄。这要求在培养乡村教师的过程中,既要重视教师职业精神的培养,也要帮助师范生树立“终身学习”“终身教育”的理念。教师职业精神培养,需要以文化环境的长期熏陶来促成教师的职业理念、职业素养和职业意识养成。以文化评价为牵引,要重点考察学校是否构筑了专业文化环境引领乡村教师深化角色认同、加深职业认知、提升自我专业发展意识等,从而为乡村教师与时俱进、自我更新提供助力,以内在赋予的职业发展自觉推动职业生涯的进步。帮助乡村教师树立“终身学习”“终身教育”的理念,则需要评估学校的相关考核指标是否有利于乡村教师个性化成长和综合素质的养成,学术文化活动是否有助于营造良好的学术科研氛围、提升科学研究水平,对外文化交流活动是否拓宽了乡村教师教育视野、促进了文化交流互鉴、服务了乡村教师全面发展。
以厚植乡土情怀为目标,唤醒乡村教师文化自觉。乡村优质教育资源缺失,归因之一是人才资源的流失,其中反映出乡村教师对乡村缺少情感与心理上的归属。乡土情怀既是增强乡村教师归属感的向心力,也是促使其扎根乡村教育、推进乡土文化建设的内在动力和精神支撑。眼下,乡土中的诸多要素对年轻学生的影响不深、作用不强,致使一些师范生对乡土不够了解、不够亲近。培养乡村教师的过程,就是让师范生与乡土产生深厚联结和感情的过程。在培养乡村教师的过程中,师范院校应将乡村教育情怀融入课程教学、实习实践等各个环节,创设能促进师范生与乡土社会互动的教学情境,拓展师范生对乡土的认知,以此提升师范生的乡土情怀感知力和乡村教学胜任力。与此相对应,乡村教师培养文化评价,要重点考察学校是否将乡土文化贯穿乡村教师培养的全过程;是否借助校内多样式的乡土特色文化活动,丰富学生对乡土文化的感知,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是否组织校外乡土特色文化活动帮助学生打破乡村认知壁垒、回归乡土文化现场、找寻乡土情感归属,唤醒乡村教师对乡村和乡土文化的自觉认同,激活他们投身乡村振兴事业的热情。唯有让师范生切实感受到乡土的魅力,厚植教师扎根乡土的教育情怀,才能让乡村教师真正回归乡土、扎根乡土。
热爱乡土是乡村教师留得住、下得去、教得好的关键。乡村教师培养文化评价,需要突破传统评价格局,不断优化乡村教师培养文化评价,发挥文化育人功能,让师范生切实感受到乡土的魅力,提高师范生对扎根乡村从教的认同感、荣誉感。如此,才有能为广大乡村教育培养出一批既有良好专业素养和过硬综合素质,又有丰厚文化底蕴和浓郁乡土情怀,能支撑乡村教育、引领乡村发展的大先生、好教师。
【作者系湖南文理学院教师。本文为2022年湖南省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试点院系项目“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教师培养五维评价体系探索”(TGYX202208)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