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版:理论周刊·学习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头版

第02版
要闻

第03版
牢记嘱托 改革创新 求真务实 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湖南篇章
 
标题导航
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2024年03月28日 星期四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三个维度发力,塑造高校传统美德教育新格局

  徐远超 尹铂淳

  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青年学生是党和国家建设的先锋力量,是实现强国建设、民族复兴宏伟目标的中坚力量。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湖南第一师范学院时强调,学校要立德树人,教师要当好大先生,不仅要注重提高学生知识素养,更要上好思政课,教育引导学生明德知耻,树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立报国强国大志向。大学生作为正处于世界观、价值观形成关键时期的青年群体,需要用中华传统美德滋养初心、引领使命。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指示精神,高校要站在红色江山后继有人的高度,从三个维度发力,塑造高校传统美德教育新格局,推动中华传统美德教育与铸魂育人有效协同,努力培养具有良好的道德情操、健全的人格品质、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坚定的理想信念、深厚的文化底蕴及较强文化传承创新意识的高素质人才。

  形成“大合唱”,构建合理有序的传统美德育人体系。首先,要注重高校传统美德教育授课主体的多元性,强调授课主体不应只是马克思主义学院的思政课教师,还应包括其他专业课教师和行政人员、校外育人力量等,共同汇聚育人磅礴能量。其次,要坚持高校传统美德教育授课内容的综合性,即不能仅限于思想政治教育领域内的相关知识,还需要其他哲学社会科学乃至自然科学领域相关知识的滋养,有意识地挖掘多学科蕴含的美德育人元素。最后,要倡导高校传统美德教育授课模式的多样性。不仅重视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还要强调学术活动、志愿服务、社团活动等多种形式的实践育人模式,将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有机统筹起来,打破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之间的壁垒,构建多元教学模式。

  建设“大课堂”,创新蕴含时代元素的传统美德育人路径。着力建设高校传统美德教育第二课堂,充分调动青年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和积极性,注重美德素养、专业技能、责任意识和社会服务能力的培养,在“做”中“学”,实现知行合一,优化教学效果。第一,加强与红色教育基地和革命历史纪念馆合作,共同打造红色文化美德实践教育课程体系,让红色资源转化为优质美德教育资源。第二,以虚拟现实技术手段为抓手,让“虚拟现实+教育”走进课堂,开辟沉浸式美德教学课堂。通过一系列虚拟现实技术重构经典历史场景,让青年学生以第一视角沉浸式体验这些场景,实现从“旁观者”到“参与者”的身份转变,更加真切感受到中华传统美德的底蕴和魅力,在互动、交流、参与和践行中将优秀传统文化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培育“大先生”,打造具有大格局、大学识、大智慧的传统美德教育师资队伍。习近平总书记在清华大学考察时强调:“教师要成为大先生,做学生为学、为事、为人的示范,促进学生成长为全面发展的人。”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培育一批大先生,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途径,是以教育现代化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动力源泉,是实现强国建设、民族复兴宏伟目标的重要保障。大先生要有大格局。培育大先生,必须始终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要引导教师不断加强理论学习,提高政治站位,拓展政治格局,增强“政治三力”,筑牢理想信念根基,自觉用中华传统美德和深厚情感启迪学生、感染学生、教育学生。大先生要有大学识。高校要引导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生动、入理、亲切地讲好中国故事,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唯有如此,教师才能有的放矢、游刃有余地做好美德教育工作。大先生要有大智慧。培育大先生,要积极引导教师改变灌输式授课模式,将“大水漫灌”的话语模式转换为“适当留白”的话语模式。要在坚持跟上时尚的同时,研究时尚流行的规律,预测时尚的未来形态,抢占引领时尚的先机,变“跟跑”为“领跑”。要采用贴近大学生心理特点、价值理念、话语表述的授课方式及策略,着力打造符合大学生认知、价值、表述特点的话语体系,提升青年学生对传统美德教育的接纳程度,让传统美德教育在青年学生群体中更具感召力和影响力。

  (作者分别系湖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长沙市基地研究员、长沙学院党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长沙学院外国语学院政治话语研究中心主任)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 版权所有 湖南日报报业集团 
copyright © 2008 VOC.COM.CN, Geo Info.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312006003 经营许可证:湘ICP证010023 ICP备案号:湘ICP备100118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