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陈奕樊
一粒种子能创造多大的奇迹?
15年前,中南大学法语专业毕业的李艳萍第一次踏上马达加斯加的土地,成为袁氏种业援非队伍的八人之一。
他们把湖南杂交水稻试验田的种子播种在马达加斯加,精心耕耘,得到当地政府和民间的一致认可,造福非洲人民。
15年来,李艳萍自己也早已成为一粒“种子”,在非洲田野落地生根,从初出茅庐的大学生成长为独当一面的袁氏马达加斯加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我们一直秉承袁隆平院士的心愿,让杂交水稻飘香世界、造福人类。”2023年7月11日,李艳萍在长沙接受记者采访,讲述她与马达加斯加的情缘。
从“不信任”到“信任”
阳光沙滩碧海、参天的猴面包树、憨态可掬的狐猴……2008年赴非洲前,李艳萍脑海中对异域风土人情万分期待。
但理想有多丰满,现实就有多骨感。“除了机场零星亮光,周围一片漆黑,路灯都难得一见。”李艳萍回忆起第一次抵达马达加斯加的那个夜晚,“路上只有我们一辆车,通往终点的路越走越荒凉。”
李艳萍抵达的塔马塔夫安德桑巴鲁村,没有电、没有自来水、没有通信网络。“用水只能把泥巴水重重过滤,打电话要到15公里外的镇上。”
更让李艳萍和同事感到沮丧的是语言不通、沟通不畅。面对杂交水稻这个“新奇物种”,当地人“不相信、不理解”,只愿相信陪伴他们数个世纪之久的本地水稻。
要想让马达加斯加人民信任中国杂交水稻,就必须证明杂交水稻的优秀之处,尽快试种成功。
天有不测风云,彼时马达加斯加局势动乱,原来规划的试验田面临“泡汤”。年轻的李艳萍挑起重担,想方设法在塔马塔夫寻找试验田地。人生地不熟,这位广西姑娘便用“白话”与当地的广东华侨“套近乎”,又主动拜访当地乡贤,挨家挨户敲开农户大门,普及杂交水稻知识。
几经周折,李艳萍发现了一块五公顷的荒废农田,所有者是一位本地商人。李艳萍立即与其取得联系,并把“培训课堂”搬到了他的家中。这位塔马塔夫商人意识到杂交水稻的广阔前景,爽快地签下了租赁合同。
终于,专家团队带去的杂交水稻种子在塔马塔夫试种成功,用事实征服了当地农民。
率先种植杂交水稻的农户缇娜竖起大拇指:“一样的种植面积,本土水稻产量是900多公斤,杂交水稻的产量可以达到近2吨。”
杂交水稻的“危机公关”
2010年起,李艳萍的主要任务是培训农户,带动更多马达加斯加人发展杂交水稻种植。
从东海岸的塔马塔夫到西海岸的穆龙达瓦,从北边的安奇拉纳纳到南边的图利亚拉……李艳萍和同事开着皮卡车,3年跑了20万公里。每奔波到一处水稻主产区,就在极其简陋的房间里,打开投影仪和电脑,给当地农民“传经送宝”。
经过多年的努力,杂交水稻在马达加斯加取得了高产量和广覆盖面的佳绩。但与此同时,当地出现了质疑杂交水稻数据造假的声音。“不容杂交水稻被抹黑!”李艳萍当起了“危机公关”。
质疑数据造假,那就实地种植测产!得益于李艳萍与马达加斯加农业部建立的良好关系,2016年,团队获准在总统府试种2公顷的杂交水稻。2017年,杂交水稻测产,取得了每公顷近10吨的好成绩。
李艳萍记得,时任马达加斯加总统埃里·拉乔纳里马曼皮亚尼纳还专门来到试验田考察,他喜出望外地说,杂交水稻的高产成果,让他们急切地想把它推广到整个马达加斯加。
2018年,又一则谣言甚嚣尘上:杂交水稻被“魔鬼”附身!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谣言?李艳萍追根溯源发现,原来,伊塔西区发生了一场洪涝灾害,稻田中的禾苗几乎全部被淹死,只剩一家农户种植的杂交水稻还存活,并获得高产。于是有人借题发挥,散播不利于杂交水稻的谣言。
于是,李艳萍邀请马达加斯加农业部检疫人员一起来到伊塔西区种植现场取样化验,从科学的角度解释杂交水稻未被“魔鬼”附身。李艳萍又“乘胜追击”,在现场举行了一场杂交水稻科普培训,从杂交水稻的起源开始说起,用图解的方式解释杂交水稻高产的原因。
如今,伊塔西区杂交水稻种植面积达300多公顷,成了马达加斯加中西部地区重要的推广节点。
无法割舍的情谊
15年间,李艳萍几乎每个春节都在马达加斯加度过。
“马达加斯加地处南半球,春节正好是他们的农忙时节。”李艳萍说,每年她都会和团队、当地农户一起庆祝新年。
李艳萍把自己最美好的年华都贡献给了马达加斯加。
2014年,李艳萍与爱人喜结连理。彼时,杂交水稻推广事业正面临关键时期,种子本土化生产、种植面积再扩大等一系列工作紧锣密鼓地展开。
结婚前夕,李艳萍跟丈夫说,自己没法离开马达加斯加。没想到,在长沙办舞蹈工作室的丈夫毅然跟她来到了马达加斯加,“大不了就在非洲开个舞蹈班。”现在,丈夫不仅学会了马达加斯加当地语言,负责的大米销售也做得风生水起。
孩子2岁时,李艳萍把他也带到了马达加斯加。一有时间,李艳萍便带着孩子前往杂交水稻基地,“我会告诉他袁隆平院士的故事,跟他讲述杂交水稻的发展史。”最让李艳萍感动的是,孩子写了一篇以袁隆平院士为题的作文,内容朴实,饱含对袁院士和杂交水稻最纯粹的情感。
未来,袁氏种业计划在马达加斯加选址建设更大的育种基地,帮助马达加斯加填补粮食缺口。
归国近一年,度过了15年来最长的国内时光,李艳萍计划今年下半年再度启程前往马达加斯加,继续完成她无法割舍的杂交水稻推广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