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版:湘江周刊·悦读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头版

第02版
要闻

第03版
要闻
 
标题导航
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2023年05月19日 星期五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珍贵的那张《新湖南报》

  胡佳武

  这里要说的那张珍贵报纸,指的是1959年6月4日的《新湖南报》,这是袁隆平院士第一次上报纸。

  这一期的报上有一组报道,共有两篇文章,一是《理论知识与生产实践并重——黔阳专区农学院实行教学、生产劳动、科学研究三结合,提高教学质量》,另一篇是《学生欢迎这样的教学方法——记黔阳专区农学院曹延科老师和土专家结合进行教学》。袁隆平的事例,就出现在第一篇文章里面,此时他的出现,不是后来人们熟悉的科研工作者的形象,而是以人民教师的身份出现在这里。

  因为研究杂交水稻历史和袁隆平精神,我按图索骥去找这张报纸。时隔60多年,在社会上找寻这份报纸,难度是显而易见的。好在现在有了科技手段,通过互联网的帮助,得知有收藏家手中还有这张报纸,所以费了些周折和代价,最终幸运地拿到了。

  很多人都不一定清楚,当年的《新湖南报》,就是今天的《湖南日报》,1949年8月创刊,1964年10月更名。当年报道中的黔阳专区农学院,就是后来的湖南省安江农业学校,如今的怀化职业技术学院。1959年,学校光荣出席湖南省和全国文教战线群英会,并被评为先进集体。《新湖南报》的这组报道,想必是和当年先进典型的推介有关联。

  《新湖南报》第三版上的这组报道,介绍了黔阳专区农学院教育教学的先进经验,既重视生产实践,又重视书本知识,坚持以教学为主,把教学、生产劳动和科学研究结合起来。通讯报道中重点介绍了四个典型:“教小麦课的袁隆平老师”“教烟草课的曹延科老师”“植物教师武求文”“50多岁的肖隆寿老师”。提到袁隆平这个典型是这样讲述的:“教小麦课的袁隆平老师,最近组织了一次现场教学——小麦田间总结,广泛地运用本地区许多生产实例,对比、分析了小麦播种期、播种量、播种方式和施肥等问题,内容生动、扎实,同学们印象深刻,教学效果良好”。袁隆平的事例名列报道的第一位,记者用了不少的笔墨,对他赞赏有加。

  透过这些文字,我们不难看出,当时的学校,虽然处在偏远闭塞的大湘西,同事们奋发向上,优良的校园风气,对袁隆平有着很好的影响和引导;袁隆平教小麦课,后面又有一段时间专门研究红薯,专业兴趣广泛,这为他后来的杂交水稻研究打下了良好基础;他在教学中,善于发现总结,是个聪明能干的年轻人,这样的综合素质,事业有成是迟早的事。这是袁隆平第一次上报纸,尽管后来因杂交水稻研究,袁隆平院士被媒体广为报道,是媒体关注的焦点,十足的新闻事件与人物,但这个第一次,无疑是重要的,意义不凡。

  年轻的袁隆平果然身手不凡,出类拔萃,此后不久就踏上了杂交水稻研究之旅。1966年他在《科学通报》上发表了杂交水稻论文《水稻的雄性不孕性》,1973年杂交水稻三系配套成功,1976年杂交水稻在全国大面积推广,1981年他作为杂交水稻研究全国协作组的牵头人,与其他的科学家们共同获得了国家特等发明奖,并被同行们赞誉为“杂交水稻之父”。

  有趣的是在当天报纸这两篇文章的下面,还有一篇工地散记:《沸腾的萝卜湾》,描述了地处洪江萝卜湾的洪江市集材场,旁边还配有一幅题为《流放木排》的创作绘画。编扎、流放木排已经成为历史,今天的年轻人再也看不到这样的工作场景了。

  岁月不居,时节如流。六十多年前的那张报纸已经深黄,那组报道已经静谧地躺在档案文献之中,但当年的故事对我们仍有启迪和教益:职业院校只有坚持正确的办学方向,始终做到产教融合、科教融汇,才会葆有旺盛的生命力;教师们都能像袁隆平那样爱岗敬业,勇于探索,就一定能事业有成,创造辉煌。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 版权所有 湖南日报报业集团 
copyright © 2008 VOC.COM.CN, Geo Info.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312006003 经营许可证:湘ICP证010023 ICP备案号:湘ICP备100118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