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谭雨欣
近期,中小学生陆续返校,高校学生也即将开学。漫长的寒假过后,不少家长反映孩子存在难以进入学习状态,甚至感到焦虑、紧张,出现抑郁等情况。家长如何捕捉孩子的求助信号,和孩子进行有效沟通?2月10日,中国心理学会注册督导师、长沙理工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主任龚勋和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儿童青少年精神病学专科主治医生向慧做客湖南日报直播间,为广大家长答疑解惑。
孩子释放信号求助总被家长忽视
“就在今天,我接诊了一位抑郁症状的孩子,最近开学,他把自己的作业烧了,其实这不是叛逆,而是难以面对老师的焦虑情绪的体现。”向慧介绍,在面诊过程中,孩子一言不发,但在听父母说话时,会不停流泪,这就是他的求助方式。
去精神科就医往往意味着患者已经需要药物的干预。而在心理咨询室里,龚勋看到的孩子“虽然病症不重,但痛苦程度很重”。
“病是日积月累的,所以家长在日常的生活中要去观察孩子。”龚勋表示,孩子的求助信号往往会通过语言、情绪、行为和身体状况释放出来。比如一个成绩还不错的孩子,突然对家长说“我不想上学了”,就是一个语言的求助信号,家长这时的第一反应不应该是“你不上学干什么”,而应该是“发生了什么使他不想上学了”,然后去探究。
如果孩子时常表现出心情低落、暴躁,或者不愿意跟任何人沟通,则是情绪和行为上的求助信号。
最后,如果孩子总是发烧、失眠,去医院检查又没有任何器质性的问题,也需要多加注意。
有些孩子生来性格内向,怎么判断他的情绪、行为是否异常?向慧表示,父母不应将孩子的压力、抑郁和焦虑合理化,认为“这些都很正常”,而应该主动鼓励孩子,让孩子学会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情绪。
孩子不愿沟通,家长怎么办
龚勋认为,当孩子拒绝和家长分享自己的情绪和想法,其实是因为家长总是忽视或者不接纳孩子的求助信号。在她的咨询室里有一个鲜活的例子,“有个孩子是个学霸,但他到高三时居然突然不去上学了,家长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在我们的咨询室里面讲了将近一个小时。我们发现,家长讲的都是学习的重要性,并不关注孩子的情感,觉得到了高中学习压力大是很正常的。孩子的情感没有得到支持,就渐渐不跟家长沟通了。”
家长采用什么样的沟通方式,孩子才会感觉自己的情绪被接纳?龚勋指出,平等和尊重,是当下的孩子最需要的沟通方式。“家长可以站在孩子的角度去发问:‘你觉得在学校里需要老师给到你一些什么?同学给到你一些什么?’这样就可以了解孩子到底需要什么。当然家长无法改变学校,因为学校就是学习的地方,而孩子提出的不满和不足,就是家长需要去补足的。”
此外,青少年常常会锁上房门和日记,这是青春期闭锁心理的表现。龚勋介绍,闭锁心理是青少年成长为一个独立个体的必经之路,这时家长要克服自己的分离焦虑,如果想方设法刺探孩子的真实情况,可能会给孩子极大的不安全感,加剧亲子隔阂。
青少年心理健康要共同守护
2020年心理健康蓝皮书《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2019—2020)》显示,2019年至2020年,我国的青少年抑郁达到了24.6%,重度抑郁达到了7.4%,也就是说,青少年的心理问题早已不再罕见。家长主动了解相关知识,正视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必要时求助专业人士,就是对孩子心理状况的最大保障。
如何判断孩子是否需要专业人士介入?向慧介绍,青少年承受应激的能力较弱,很容易出现情绪变化,但是如果抑郁情绪持续超过了两周,就需要到精神科就医。
龚勋则表示,从日常生活中观察,当孩子出现食量突然猛增或减少、失眠或嗜睡、厌学、缺乏人际交往、观点尖锐极端时,就需要向专业人士求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