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季坤 李郑龙
对于优秀的古文篇章,既有今人选本,也有前贤选本。前人有些选本,经受了成百乃至上千年的历史检验,流传甚广,经久不衰,成为读书人争相研习的古文范本。
曾国藩简选的从《经史百家杂钞》中脱胎而出的《经史百家简编》,就是曾被士林称赞这样的范本。曾氏的这部古文选本《经史百家简编》(以下简称《简编》),具有如下四个特色 :
一、文体全。曾氏认为六经、诸子和史传,是千百年文章之源,后来文章只是其流,正本必须清源尊源,故《简编》将文章分为论著、词赋、序跋、诏令、奏议、书牍、哀祭、传志、叙记、典志、杂记等三门十一类予以编选,大大开拓了《昭明文选》的范围,与《古文辞类纂》比较,也增加了叙记、典志两类,增加了诸子经史之篇幅,形式多样,文体周全。
二、内容广。《简编》选文,上起先秦,下讫宋代,从中可见我国多年来的政治、哲学、军事、经济、法律、科技、文化、教育、文学、历史和地理概貌之一斑,其内容之广泛,《昭明文选》固然不可比拟,就是比之其他选本,亦见其广:《古文观止》,不选经史辞赋和传记;《文章正宗》,多注重道学家文论,从宣扬性理出发 ;《古文笔法百篇》,只从文章写法着眼;前人还有一些选本,或由于立足一朝一代,或由于立足一家一派,都因为内容有所局限,也就不免有所不足。
三、约而精。清代古文大家姚鼐,宣扬义理、考据、辞章三者不可偏废,他文宗唐、宋,以比较接近口语的雅洁文笔,纠正明代文人强学秦汉时文之失,所编《古文辞类纂》一书,有清一代奉为正宗、标准。但姚氏此书收文七百篇,整理后长达七十万言。曾氏《经史百家杂钞》虽选文只七百篇,但由于有数篇万言之文,故整理后洋洋洒洒有一百万字,致使初学者有望洋兴叹之感。曾氏在清咸丰十年二月编选《经史百家杂钞》时,希望其弟国荃能在战火纷飞中以最少时间读到最佳之作,于是又从《经史百家杂钞》中“择其尤者四十八首”而成《简编》,约八万来字,可说是简约精当之极了。曾氏《简编》,又是给子侄用的家庭教育速成读本,尽管约又精,但却浅显易读,便于初学。
四、经世致用。曾国藩在太平天国运动期间,维护了清王朝摇摇欲坠的统治,又以敏锐开通的思想引进西洋的科技工业,是所谓“中兴重臣”;他提出义理、考据、辞章、经济(即“经世济民”“经世致用”)四位一体的文章观点,使写作与政事、动机与功效紧密联系起来,扩大了桐城派恪守的范围,形成了清中叶后有新风格的湘乡派文,亦是清代古文创作上的“中兴坛主”。“经世致用”不但是曾氏继承孔子儒家传统的基本处世观点,也是他的基本文学观点。
《简编》所选之文,大都着眼于启发人们如何做人求学、治家从政,贯穿了一条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主线,且大都气象光明俊伟,情趣遒劲温厚,格局雄奇万变,磅礴跌宕,激扬奋厉,读者在这种文风感染下,谁能不意气风发,胸怀壮阔,立志于时世,关心家国大事?这大概是曾氏这位选家的眼光了吧!
《经史百家简编》,版本精良,以光绪二年(1876)传忠书局《曾文正公全集·经史百家简编》刻本为底本,参照商务印书馆1932年石印本和传忠书局《经史百家杂钞》刻本以及所选各篇之出处进行校勘,加以新式标点,把古体、异体、繁体字按照现行出版规范进行适当简化处理。至于原文因出处不同或同一出处因版本不同而文字有异者,先秦两汉古籍,往往校不胜校,也一时难以确定此优彼劣谁是谁非,则从“读文章”角度出发,不出校记;错讹之处,只在注解中交代。
曾氏原已归纳段意者,本次出版时分段悉遵原旨,不作更动;余者据文意酌定。为便于阅读,每篇之前有提示,简要介绍作家生平、该文出处,分析思想内容、写作特色等,不求一律,力求明了。曾氏说“读古书以训诂为本”,故对原文之人、地、时间、典故、典章制度和某些生难语词,给出直截简明的注解,不旁征博引和串讲。译文根据原作词汇、语法和文意文气,不画蛇添足增文成训,亦不敢偷工减料置某些字词而不顾,尽量把相关信息准确传达,力求真实可信。
(《经史百家简编》,曾国藩 编,梅季坤注译,岳麓书社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