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志高 李大升 刘杰华
近年来,靖州通过“加减乘除”法强力推动产业发展、培育壮大特色财源。同时,优化支出结构、增加民生投入,服务经济社会等各项事业高质量发展。
今年7月中旬,靖州财源建设工作经验向全省推介。
优化营商环境,壮大特色财源
走进靖州产业开发区补天药业有限公司生产车间,机器不停地运转,工人们在紧张有序的工作,一片兴旺的景像。
补天药业是一家基于道地中药材茯苓全产业链开发的国家级高新技术生物制药企业,拥有省内最长的茯苓全产业链。2021年,公司实现利税6000多万元。目前,公司正在筹备上市。
“公司能够发展壮大,离不开靖州良好的营商环境。”湖南补天药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裁戴甲木说,项目一落地,政府便在营销推广、用工保障、融资担保等方面提供“保姆式”“一站式”服务,千方百计帮扶企业做大做强。
近年来,靖州紧紧围绕高质量发展这条主线,把财源建设作为经济工作重点,坚持用“加减乘除”法,打基础、转方式、调结构、兴产业,积极涵养财源,为财政增收积蓄后劲。2021年,全县地方财政收入同比增长15.87%。
在产业集群上做“加法”,培育壮大特色财源。按照“党建引领产业发展,政府搭建园区平台,园区培育龙头企业,企业链接基地农户”的发展思路,不断优化营商环境,形成了茯苓、杨梅、南竹、种子、核桃、生猪+中药材的“6+1”特色产业格局,提升了经济增长的“含金量”和“含税量”。
积极调整产业结构,转型和淘汰一批能耗高、产出低、税收少的产业,振兴主体财源,围绕国家产业政策和当地实际情况,谋划储备了216个示范带动力强、对经济发展和财源发展有重要支撑的项目;优化产业结构,实现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壮大新兴财源;全面落实助企纾困和减税降费政策,让企业充分享受政策红利。
多措并举,靖州特色产业风生水起。全县杨梅基地面积达10万亩,2021年实现总产值15.6亿元。山核桃基地面积达6.3万亩,2021年实现总产值4.5亿元。全县南竹种植面积21.1万亩,辰铭竹木、康尔竹业等2家龙头企业的产品远销欧美、日韩、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
通过建设茯苓科技产业园,形成了茯苓产业化开发上中下游全产业链,2021年茯苓全产业链综合产值达31.8亿元,占全县GDP三成以上。目前,靖州已成为全国最大的茯苓集散地。
湖南辰铭竹木制品有限公司去年落户靖州,今年一跃成为当地对外出口的明星企业,年出口额超500万美元。
“公司与靖州结缘,主要看重的是该县县委、县政府‘亲商’‘爱商’‘护商’。”辰铭竹木公司董事长汤健说,产业园区“保姆式”的服务给企业和产业发展按下了“快进键”。
“建设特色产业集聚区,奋起二次创业再出发。”靖州侗族自治县县委书记田连钊表示,开展产业园区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力争产业园区综合实力排名保持在全市第一方阵。
优化财政支出结构,不断增加民生投入
“老百姓在家门口能享受上级医院的诊疗服务,且费用低,再也不用进城抢‘专家号’了。”靖州藕团乡张女士在乡卫生院远程诊疗后感慨。
该县财政向乡镇卫生院倾斜,建设运用远程诊疗平台,弥补城乡医疗资源差距,实现了农村群众“看病不出乡、专家就在‘家门口’”。
近年来,靖州持续优化财政支出结构,紧盯民生“方向标”,从小处着眼,从实处入手,持续加大民生投入,提升民生保障水平,用心用情用力解决群众“急难愁盼”的民生实事。
“坚持‘小财政办大民生’,用政府的‘紧日子’换来群众的‘好日子’。”靖州苗族侗族自治县财政局党组书记、局长林云说,财政要向老百姓受惠的事倾斜。
2017年至2021年底,该县民生类财政支出累计102.55亿元,占财政总支出82.11%,全面办结105项省市重点民生实事;落实减负稳岗扩就业举措,城乡低保、特困人员救助供养和残疾人“两项补贴”标准稳步提高;公共服务提质扩面,职中、芙蓉学校、渠阳镇芙蓉学校相继投入使用,新增学位10660个,义务教育、高中阶段“大班额”全面消除。
今年1至9月,靖州全县民生领域投入16.29亿元,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比重77.59%。其中2022年财政预算安排教育支出5.491亿元,较上年增长2934万元。
同时,该县严格落实落细“过紧日子”要求,大力压减一般性支出,从严控制“三公经费”,释放更多空间促民生事业发展。今年,县级部门预算一般性支出同比压减10%,“三公”经费同比压减20%。
聚财为民。如今,行走在苗侗福地靖州,群众脸上幸福的笑容越来越多。学校、医院、道路等与群众息息相关的民生项目,成了一道道美丽的风景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