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国民党政权从大陆败退后,以“中华民国”名义继续统治台湾,两岸进入政治军事的长期对峙状态。尽管海峡两岸在祖国统一方面存在着根本性的分歧,但双方在反对外国侵犯、维护国家领土主权完整等方面,却存在着相当程度的共识。在紧张的对峙空间里,演绎了特殊条件下一段鲜为人知的“国共合作”。
共同抵制国际势力分裂中国
早在日本投降之际,美国就有人鼓吹单独管理台湾或“由联合国”托管,企图制造两个中国,当时,蒋介石正以“抗日英雄”自居,对这一分裂主张曾给予严厉的驳斥和谴责。
1970年联合国大会表决时,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大一切合法权利的提案,首次获得超过半数的支持。美国又开始策划新的阴谋。1971年2月25日,尼克松总统在第二次国情咨文中,再次提议在联合国内制造“两个中国”。3月10日,蒋介石重申反对“两个中国”政策的立场,并严正警告说“联合国如容‘毛共’进入,实无异自敲丧钟”,此时,对大陆方面没有再使用“共匪”,而是使用“毛共”的提法,避免了给国际反动势力以可乘之机。
“保钓运动”:超越历史恩怨的共识
钓鱼岛群岛(史籍中又称“钓鱼台”,日本人称之为“尖阁群岛”),自古以来属于我国领土。1895年《马关条约》的签订,使日本侵占了台湾及附近岛屿,并将钓鱼台群岛划在琉球群岛之内。日本侵华战争失败后,日本将属于台湾的钓鱼岛等以归冲绳县为由交与美军占领。1970年8月12日,美国驻日本大使馆发言人称:“钓鱼台列岛是琉球群岛的一部分”,“美国政府决定归还日本”。
美日勾结侵犯中国主权的行为激起了海峡两岸人民的美籍华人。台湾旅美学生首先揭开了“保钓运动”的序幕。台湾岛内,台湾大学、台湾师范大学等院校学生在台北连续举行“保钓集会和游行”,纷纷上书蒋介石,强烈要求台湾当局维护钓鱼岛的领土主权。
台湾“外交部”发言人声明:“对钓鱼台列岛及领土主权,不容丝毫置疑,此项立场,始终如一。”中国政府外交部也发表严正声明指出,把钓鱼岛纳入归还区,完全是非法的。
“保钓运动”尽管没有取得实质性胜利,但是大陆和台湾人民在运动中互相声援,互相配合,掀起了声势浩大的反侵略斗争,显示了中华民族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摘自《党史文苑》第16期 赵小军/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