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上有争议的事不少,张巡的睢阳之围算是其中的一个代表。
公元757年,安禄山之子安庆绪率十几万人进攻睢阳。睢阳当时的守军只有几千人,可想而知实力有多悬殊。在张巡的领导下,睢阳的几千守军创造了数个战争奇迹:从早晨到中午连打20余次胜仗:短短的几个月共进行了400余次战斗;杀敌将300多人,杀敌军12万人……
然而,连续几个月的围城,睢阳城内已经再也找不到一粒粮食了。这时,让中国人一千多年来争论不休的时刻出现了——张巡把自己的爱妾杀了,分给士兵们吃,后来又杀睢阳城的老弱妇孺,“凡食三万口”。
这次事件可以说是中国“吃人史”上最有代表性的事件了,一千多年来无数人都在争论张巡的做法到底是对还是错。挺张派强调他的无奈与悲壮,国家的利益高于一切,在退无可退的情况下,只能弃卒保帅;而倒张派则以孟子的“杀一无辜而得天下,不为也”为理论纲领,突出他的无道与残忍。
倒张派从人性的角度来批判这种吃人的行为,自然很能引起众多老百姓的共鸣,但是他们却有个致命的弱点,就是无法回答在那种情况下张巡到底应该怎么做。不能不说,这是中国人的一个思维盲点。我们不妨把目光转向遥远的太平洋对岸,那里,也发生了一件类似的事。
1836年,大卫·克洛科特将得克萨斯从墨西哥独立出来。墨西哥暴君桑塔·安纳当即率领大军前来镇压。大军围城13天后,大卫·克洛科特开始面临跟张巡一样的悲剧——城里除了吃人再也找不到可吃的东西了。吃人?还是不吃人?大卫·克洛科特说,为什么非要在吃和不吃上纠缠。吃完最后一块树皮,大卫·克洛科特先把城里的老弱妇孺疏散走,然后召集全体士兵,公开投票,愿意投降的,放其生路,愿意守城的,留下继续。然后大卫·克洛科特跟这些愿与城共存亡的士兵们浴血奋战,最后全部阵亡。
碰上大卫·克洛科特这样的领导,实在是人生一大幸事,不光是被疏散的那些老弱妇孺,也包括那些有选择权的士兵。当中国人还在为张巡的“迷局”纠缠不清的时候,美国人已经用更加人性的光辉照亮了另一条路。
(摘自《旧闻新知》第8期 马少华/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