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郑和下西洋退出历史舞台,有人说是“耗费巨大”而无力进行,有人说是因朝中斗争而无法展开,有人说是因皇帝保守而无心继续……其实,还有一个原因是人们一直忽略的,那就是胡椒和苏木。
这还得从满剌加(马六甲)说起。满剌加本是个默默无闻的小渔村,郑和受命前往西洋显摆大明国威时,正好路过此地。其时船上所带的食物和淡水都已消耗殆尽,郑和只得下令在岸边就地扎营,以补充必需的生活物资。郑和船队规模大、人数众多,采购量自然惊人,这使当地即刻成了大型集贸市场。
配给充足的食物、淡水后,郑和命船队分头前往各国。郑和要求各路船只完成任务后,必须按时返回满剌加集合。船队返回时,带回了大量的土特产,其中一部分土特产被投入到当地市场,这进一步刺激了满剌加的经济发展。
满剌加的表现引起了郑和的前瞻性思考,他认为,中国到西洋航途遥远,仅靠船上携带的食物明显不足,必须寻找一个位置适中、资源丰富的补给站,而且航行需要不菲的花费,可以用随船携带的物品出售,因此,必须选择一个交易相对方便、商业气氛较浓的地方。而满剌加正好符合这些需要。
郑和七下西洋,往返几十年,推动着满剌加的持续成长,使其逐渐成为中国与印度、西亚乃至非洲、欧洲之间最为重要的中转站。
然而,兴起后的满剌加却阻止了郑和下西洋。这还要从郑和下西洋的一个重要目的说起。
郑和下西洋的一个重要目的是搜寻外国的奇珍异物。郑和来到西洋后,发现胡椒和苏木是珍奇物产,就下令船队大批采购,运送回京,恭恭敬敬地献给皇帝。皇帝自然十分高兴,便将其作为对臣下的赏赐。在郑和的热心炒作和皇帝的高度重视下,胡椒和苏木的社会地位愈来愈高,以至于突然有一天,明廷竟大规模地以折赏方式将它们作为官员的工资和军队的福利发放。所以,从第二次下西洋开始,郑和就多了一个任务——大量采购胡椒和苏木,这也是维持郑和下西洋的强大动力。
然而随着满剌加成长为远东最大的商品集散地,胡椒和苏木也成了当地的大宗商品。明政府在这里可以轻易地采购到胡椒和苏木,就没有必要舍近求远去西洋了。另外,随着郑和七下西洋,朝贡贸易体系逐渐建立,明政府借此也能得到不少以贡品形式呈上的胡椒和苏木,也就是说,明政府甚至不用到满剌加就能得到胡椒和苏木了,那还用去西洋吗?此外,随着胡椒和苏木的大量涌入,这些物品渐渐丧失了原有的价值和功能,这无疑也是下西洋难以为继的重要因素。
(摘自《旧闻新知》第3期 校元明/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