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吗?现在的年轻人中,开始流行一种特别的“后现代集体生活”,他们用一些特别的方式,让自己成为集体中的一员,重新感受集体生活的美好——他们把住处弄得跟集体宿舍一般氛围热火朝天,他们和好友一起旅行,不再混迹各种凌乱散淡的圈子,而是有独立紧实的小集体。在这种后现代集体生活中,他们更自我,更强大,更奔放。
莉莉张和她的同居密友
莉莉张是北京一家杂志的时尚编辑,今年26岁的她已经北漂了四年。
四年前,她从西安来到北京,原本已经联络好的工作,忽然因为公司的原因灰飞烟灭,那段时间,她租住在地下室,彻夜失眠,不知道明天的太阳会不会为自己升起。
无意中,她认识了同在地下室租住的小麦,两人相谈甚欢成了朋友。没过多久,小麦向莉莉张发出邀请:“不如我俩凑钱一起租间地上的房子吧。”在找房的过程中,她们遇到了正在求合租的伙伴,欣欣和李密,就这样,四个女孩住进了一套两居室的房子,她们买了上下铺的铁床,有效利用所有的空间,把一个小蜗居收拾得温馨整洁,俨然大学寝室。
为了节约,她们每天在家里做饭,轮流下厨,莉莉张忙着找工作的那段时间里,其他三人主动把她分内事承担了。莉莉张找到工作的那天,大家一起去吃大排档,四个女生喝得酩酊大醉,一路唱着歌回家,在莉莉张心目中,这是人生最快乐的时光,没有之一。“虽然我们只是合租伙伴而已,但是这种集体生活给我一种依靠,就算是我白天再累,回到家里,看到她们的笑脸,心里会觉得特别安慰,这种感觉就像是阳光一样,始终让你觉得温暖。”
杨佳和他的集体式小区
杨佳是一名报社记者,每天忙得一塌糊涂,经常今天在青岛,明天在北京。不过他一点也不担心新婚不到一年的妻子会孤单,“她在家里玩得可开心了,我们那个单元简直就是个集体宿舍。”
杨佳的婚房是个新小区,住在这里的90%都是年轻人。最初,大家在QQ群里聊天互动,熟悉了之后就改成相互串门,再后来他出差,就会有女邻居值班一样来陪她爱人过夜。
回到家里,杨佳常常会得到非常隆重的欢迎,“我们凑在一起吃饭,每家凑两个菜,满满一桌子,热闹到凌晨两三点都没人觉得晚!”因为彼此间很熟络,谁家有点小事需要帮忙,只要在对讲里随便拨个号码,立刻就有人上门服务。
“两个人生活难免单调,和朋友融入在一起,不但能够打开视野,还能够在生活中得到各种各样的帮助,也为别人提供便利,这有点像我们父母那个年代过的集体生活。”杨佳说,今后有了孩子,也想给他这种集体生活的经验,让他在爱中成长,同时也学会关爱别人。
(摘自《深圳青年》第7期 戈今/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