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希
习近平主席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发表70周年纪念大会上的重要讲话,提出了“历史答案”与“时代答案”的命题:“70年前,面对热战的惨痛浩劫和冷战的分裂对峙,那一代人为了维护和平、捍卫主权,给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历史答案”,“70年后的今天,面对‘建设一个什么样的世界、如何建设这个世界’的重大课题,中国又给出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个时代答案”。从“历史答案”到“时代答案”,反映了中国对国际关系的积极探索、对世界和平发展的担当作为、对构建公正合理国际秩序的不懈追求。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高度契合。两者都根植于亲仁善邻、讲信修睦、协和万邦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比如亲仁善邻强调国家之间交往应该友好相处,以礼义之道相交。讲信修睦主张交往应当秉持诚信的原则,营造和睦的氛围。协和万邦旨在协调各方利益,实现各国之间相互尊重、共同发展。这些主张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内涵中都得到了充分体现。
两者都彰显了中国外交自信自立、坚持正义、扶弱扬善的精神风骨。习近平主席指出,“五项原则的出发点就是维护弱小国家在强权政治环境中的利益和诉求,旗帜鲜明反帝、反殖、反霸,摒弃了穷兵黩武、以强凌弱的丛林法则”。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主张各国不分大小、强弱、贫富都是国际社会平等一员,主张世界命运应由各国共同掌握,国际规则应由各国共同书写,全球事务应由各国共同治理,发展成果应由各国共同分享。两者都充分彰显了中国外交的远见卓识,展现了中国自信自立、敢于担当和维护国际公平正义的负责任大国形象。
两者都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为人类作出新的更大贡献的世界情怀。习近平主席指出:“70年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跨越时空、超越隔阂,经久愈韧、历久弥新,成为开放包容、普遍适用的国际关系基本准则和国际法基本原则,为人类进步事业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70年后的今天,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共产党人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提出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以推动人类社会实现更加安全、更加繁荣的和平共处。两者都深刻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天下一家”的价值理念、胸怀天下的崇高品格。
两者都展现了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坚定决心。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冷战阴云笼罩世界,西方一些资本主义国家奉行强权政治、霸权主义来谋取自身利益,给世界和平发展带来了严重危机。在这一背景下,刚刚成立不久的新中国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展现了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决心。当今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平与发展不仅是中国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需要,更是人类社会实现普遍安全、共同繁荣的需要。基于此,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代表了中国推动世界和平发展的坚定承诺。
新形势下如何更好弘扬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习近平主席提出了六个方面的要求,即“坚持主权平等的原则”“夯实相互尊重的基础”“实现和平安全的愿景”“汇聚共筑繁荣的动力”“秉持公道正义的理念”“展现开放包容的胸襟”。综合来看,这六个方面总体指向了政治、安全、经济和文化等层面。
在政治层面,坚持主权平等、相互尊重。国务院新闻办公室2023年发布《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的倡议与行动》白皮书强调:“大国之间相处,要不冲突不对抗、相互尊重、合作共赢。大国与小国相处,要平等相待,践行正确义利观,义利相兼,义重于利。”所有国家一律主权平等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精髓,意味着各国都是国际社会平等成员,应当尊重彼此核心利益和重大关切。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也反映了这一主张。
在安全层面,构建公道正义、共建共享的安全格局。习近平主席指出,“五项原则为和平解决国家间历史遗留问题及国际争端开辟了崭新道路,超越了‘集团政治’、‘势力范围’等陈旧狭隘观念和对立对抗思维”。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强调各国安全利益彼此平等、不可分割,主张各方共谋和平、共护和平、共享和平,构建起更为均衡、有效、可持续的安全架构。
在经济层面,推动普惠包容、共筑繁荣的经济全球化。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中的平等互利理念相契合,在新时代推进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实施10年来,“一带一路”合作从亚欧大陆延伸到非洲和拉美,150多个国家、30多个国际组织签署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举办3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成立了20多个专业领域多边合作平台,有力引领和推动了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
在文化层面,倡导包容互鉴、共同进步的文明交流。文明之间的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中华文明主张“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推崇“美美与共,天下大同”。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既体现了中国以自身发展造福世界的天下情怀,又蕴含世界各国人民对美好未来的期待。2024年6月,第七十八届联合国大会协商一致通过中国提出的设立文明对话国际日决议,将6月10日设立为文明对话国际日,充分表明中国理念和中国方案正越来越多地成为国际共识。
【作者系湖南省当代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心湖南大学基地特约研究员。本文为湖南省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专项研究项目“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哲学基础研究”(2022ZDAM01)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