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直入云端的雪山、茂密的森林、成群结队的牛羊、肆意奔跑的骏马……改编自新疆作家李娟同名散文集、由滕丛丛执导的电视剧《我的阿勒泰》近日在央视播出,收获如潮好评。
散文集《我的阿勒泰》2010年7月首次出版,书写了李娟和母亲及高龄的外婆在新疆阿勒泰地区随牧民迁徙、流动的日常生活。李娟曾总结,这套书里的文字所描述的自己是18岁到20岁出头的经历,“那段记忆里最美好最闪光的时刻全在这里了”。李娟写下的故事让无数读者对阿勒泰充满向往,但其实最向往的人,是她自己。她说,“我曾经多么渴望自己真的就是那样一个姑娘啊。任性,光明,从容,欢乐。”
易禹琳
李娟,总在我的视线里。
3月去书店,她新再版的《阿勒泰的角落》摆在乐之、西西弗、止间等好几家书店门口的推荐展台上。4月再去,周围的图书换了一批又一批,《阿勒泰的角落》依然安静地待在那里。就像少数演员,不炒绯闻,不上综艺,凭实力占据一线位置。
转眼到了5月,因电视剧《我的阿勒泰》的爆火,李娟的多部作品突然当仁不让地霸占线上线下书店热销榜。李娟终于迎来了火热的夏天。
看到李娟终于站上了C位,心情复杂。一边开心,终于越来越多的人知道了李娟的好,一边担忧,这股热潮,会不会“烧坏”李娟?
在视频时代,书和大多数人的相遇,总要经过一些曲折的历程,需要借助电影电视这类媒介,比如《繁花》,虽然多年前就获得茅盾文学奖,鲁豫、梁文道、窦文涛等主持人及不少著名作家都力荐过,但直到王家卫的电视剧《繁花》火出圈,图书才跟着热销起来。获过鲁迅文学奖的李娟,她的《我的阿勒泰》的命运同样如此。
很多年前,我喜欢上李娟,因为她的《走夜路 请放声歌唱》。从此一发不可收,从《遥远的向日葵地》《我的阿勒泰》《春牧场》《夏牧场》《冬牧场》《记一忘三二》,到《阿勒泰的角落》,我赖在李娟挖的“坑”里,看不够她笔下的那片风景。
为什么喜欢李娟?因为“治愈”?因为“诗和远方”?不,李娟从不会用这些词。只有词穷的我们,充满“班味”儿的我们才会用。
李娟是野生的。她在遥远的新疆阿勒泰,扎扎实实地融入那片土地,和生活紧紧拥抱。那些和陌生大地上的人相识相依相通的由衷欢喜,跌进泥土、雪水里,跌进人生缝隙里的疼痛,和宇宙星空、天地草原四季对话的苍茫辽阔,穹顶下小小的人的孤独和寂寞都前所未有地击中我,带给我独一无二的阅读体验。
曾经我以为,把李娟散文式的阿勒泰搬上荧屏,是一次冒险。没想到导演滕丛丛做到了。近年来,关注日常生活,关注人性幽微的女导演大展拳脚,她们越来越受到瞩目。年轻演员于适、周依然和转型期的马伊琍做到了,他们鲜活地还原了角色。也许,最真实的原因,是我们这个太快的时代,太多算计和假意被视频曝光的时代,才让那个遥远的缓慢的有着纯纯的爱情和友情的阿勒泰撞向了我们的胸口。
传统与现代、都市与草原、爱情与喜欢的生活,父与子、母与女、人与人之间相互依存又矛盾的关系在阿勒泰如水一样地展现,缓慢日常地行进。电视剧《我的阿勒泰》浓缩了李娟的多部作品,又增加了血的尖锐冲突,戏剧张力让《我的阿勒泰》后劲更大。
然而,在李娟的作品里,一切都是自然发生的。在荒凉的阿勒泰,以她和母亲、外婆共同经营的那个小卖部为中心,生活随着这个小卖部的迁徙而迁徙,一个个小人物像邻居一样自然地登场,在李娟的生活里穿梭,每一个人又都那么独具个性,倔强地在那寒冷寂寞的地方生长消逝。你不知不觉就爱上了他们,包括李娟从不向生活低头,能把货卖到地球上最偏僻角落的妈妈和她时而清醒时而糊涂的外婆。
对阿勒泰人来说,哪有什么诗和远方啊?去爱、去生活、去受伤。那些困苦和悲伤变成带着咸味的欢笑。李娟的文字如此浑然天成,没有一丝矫揉造作,灵气扑面而来。她天生就是驾驭文字的骑手。不,文字和她的相遇,是两情相悦,每一个字都在她的笔下酣畅淋漓地舒展着,汩汩流出。
就像那雪山消融的涓涓细流啊,李娟的文字潺潺地流到洞庭之南。在车水马龙的都市里,那些长途跋涉只为做一件新衣服的女人,那些围绕在柜台的醉态百出的酒鬼,那个乡村舞会上的漂亮国王,甚至一只仅差20厘米就可胜利大逃亡的兔子,在某个等红灯的路口,会突然闪现在我的脑海。就像一双温柔的手,抚摸焦躁的我。
李娟又好像不只是呈现给我们那个遥远的阿勒泰,她漫不经心的一句话,让你觉得意味深长,恍然大悟:是啊,人生就是这么回事啊!
于是,每隔一段时间,我就要找出珍藏的阿勒泰的李娟,在她的作品之中重温,或跟随她日常打卡一座山或公园,或去任何一座陌生城市的街巷转悠,发现一些当地人从不注意的细节。隔远一点,生活看上去就是一出喜剧,无论怎样,都要热辣滚烫地活着。
我笑自己,担心李娟什么呢?这波热潮,怎么接,都是她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