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版:观察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头版

第02版
要闻

第03版
要闻
 
标题导航
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2023年12月21日 星期四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乡市夏铎铺镇凤桥社区,近郊临城、地势平阔,优越的区位条件滋养出遍地开花的产业格局。如何将产业发展优势转换为兴村富民的“财富密码”?凤桥社区以“人才驿站”为桥梁,一方面破解企业用工难题,一方面为群众提供家门口的好岗位,在持续助推产业发展的同时,探索出——
“全民共富”的凤桥路径

    新塘冲美丽屋场。

    农产品带货直播。

    三赢农庄葡萄采摘。

    时代金阳公司(时代阳光)种植区域。

    绿叶水果智能物流园。

    (本文图片均由宁乡市夏铎铺镇人民政府提供)

  李曼斯

  从长沙向西行30公里,香山脚下,成片的良田连成沃野,造就了宁乡市夏铎铺镇凤桥社区特有的区位特质。

  12月初,笔者来此采访时,几乎每一个来此落户的企业都能说出选择凤桥的理由——

  “凤桥距宁乡城区、长沙市区的路程都不超过半小时,交通十分便利。”

  “在近郊,我们找不到第二个地块如此平整的区域。”

  “公司在全国各地的项目中,数凤桥的群众最支持我们的建设。”

  步入田间地头,群众的评价亦充满褒奖——

  “凤桥越来越好,面貌焕然一新。”

  “搭帮社区干部肯帮忙,介绍我在家门口上班。”

  “社区大小事都和我们有商有量,我们的意见得到了充分尊重。”

  有两组数据可作佐证:在凤桥社区18.7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引进培育了13家主体;社区全域6228位村民零信访、零纠纷、零发案,获评宁乡市社会治安红旗村。

  企业、村民对凤桥社区的高度认同感缘何而来?在采访过程中,答案逐渐明晰。

  社区干部当“HR”,破除农业企业临时用工难

  初冬时节,气温日渐下降。在时代阳光现代农业产业园的智能大棚里,贡菜幼苗仍旺盛生长。

  步入棚内,悬挂在中央的大屏幕上实时显示着空气土壤的温度、湿度等7个指标。

  经该产业园生产部部长潘定益介绍,棚内架子上、土壤里都安装了传感器,数据可以通过手机传输给管理员。一旦数据出现异常,管理员可以通过手机操作:“如果检测到日照过大,可以自动拉上遮阳帘。水幕帘可以控制空气湿度,排气扇能让大棚实现通风。灌溉、打药都能够一键启动。”

  在凤桥社区,这样的农业项目还有不少。

  以G240国道为中轴,金阳现代农业科技、绿叶水果智能物流园、印象麓山蔬菜种植基地等农业项目分布两侧。

  凤桥社区发展农业优势明显,近几年已形成以“一产为主、二三产为辅”的产业发展格局。随着落户项目越来越多,社区逐渐发现各企业都面临着同一个难题:临时用工难。

  农业产业“看天吃饭”,时令性较强。以蔬果种植基地为例,每逢播种、采摘季,用工需求量大,平日里则只需少量员工进行打理维护。要节约人力成本,就只能临时调配。而这样的用工需求,很难从市面上的人才市场得到满足。因此,农业企业时常面临“闲时”养人,“忙时”落果的困境。

  2019年,在充分听取企业意见后,凤桥社区创新村集体经济发展思路和模式,在村级集体经济合作社名下成立全资公司金慧桥人力资源有限公司,搭起一座“人才驿站”。

  一方面,社区干部当起了“HR”,逐户上门收“简历”,摸清楚群众的技能本领和就业需求,建立“人才库”;另一方面,企业将招工需求告知社区干部,由其推荐合适的人选。敲定人选后,企业需支付一定酬劳给金慧桥人力资源有限公司。

  一段时间下来,企业反响积极,群众也尝到了甜头。随着参与居民增多,社区又按照地域分布请各组组长担任领队。组长掌握本组群众的第一手动态,对居民人品、技能、去向都非常清楚,进一步提高了效率,几小时内即可满足企业用工需求。

  位于凤桥社区的绿叶水果智能物流园是全国物流中转中心,一般“早上采摘,下午到仓,晚上从仓到店,第二天一早向消费者出售”,用工量往往要到下午确认全国订单量后才能知晓。

  12月中旬,晚上8时,社区干部汤帅接到绿叶水果智能物流园的求助电话,对方称因订单量猛增,凌晨3时左右需要80人分拣物流。

  汤帅当即联系各组组长,一个构架成熟的“人才驿站”开始运作。6个小时后,80位工人准时赶到绿叶水果,解了企业的燃眉之急。

  共享产业发展成果,让群众在家门口“端稳饭碗”

  一个项目要落地,需要征地、拆迁、建设等多道工序。程序越多、时间越长,就越容易引发矛盾和纠纷。

  近几年,凤桥社区项目接二连三落地,仍实现了零信访、零纠纷、零发案,显得尤为不易。

  与其说服群众,不如与群众共享发展成果。凤桥社区通过“人才驿站”、增加村集体经济等手段,调动群众共建共享的积极性。

  在时代阳光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前期,凤桥社区居民黎兰(化名)等人曾提出异议:“田里就该种水稻,种水果算怎么回事,只怕是不符合政策吧。”

  社区干部向她解释,这块项目用地已经改变了土地使用性质,但对方仍持怀疑态度。

  经深入了解,部分居民担心项目盈利不佳,流转租金减少,损害居民利益,因而存有抵触心理。

  找到症结后,社区与企业协商,决定邀请居民到产业园内上班,亲自见证项目的成长。

  一段时间后,居民们弄懂了产业园的经营模式,感受到了这里的发展前景。黎兰更是通过自身的努力和社区的推荐当上了小组组长,每年有大几万的工资收入,与之前打零工时相比翻了几番。

  今年9月,凤桥社区四连片示范性美丽屋场时,黎兰不仅筹资筹劳,还主动配合社区干部做群众工作,有效推动了屋场建设进展。

  “我们为周边100多名群众提供了工作岗位,每天用工在60人左右,每年发放劳务工资达200万元。”时代阳光产业园副总经理罗佑明介绍,随着产业园面积继续扩张,未来还将为当地居民提供更多就业岗位。

  在凤桥社区,有一家名声在外的三赢农庄。三赢农庄坚持综合循环种养,地上种果、林下养鸡、池中养鱼虾,集加工、观光、用餐、休闲于一体。既生态又增收,真正实现企业盈利、农民增收、产业增效的“三赢”。

  去年3月,经凤桥社区“人才驿站”牵线,困难户谭明武与三赢农庄签订劳动合同,负责打扫卫生、清除杂草,每天有100元工资。

  “在这里工作很轻松,一家的开支不愁了!”正忙着除草的困难户谭明武乐呵呵地说。

  在三赢农庄,像谭明武这样的脱贫户员工还有50多人。前期,社区对域内74户脱贫户展开走访,了解到存在有劳动力但没就业的现象。为此,社区与三赢农庄合作创建了扶贫车间,帮脱贫群众在家门口实现就业。

  近几年,通过“人才驿站”,凤桥社区向域内外多家企业及项目输出长期务工人员70人、短期务工人员1800余人次,实现年平均增收1200元每户,群众就近就业问题得到有效解决。

  与此同时,社区健全产业发展与群众利益联结机制,居民通过土地流转资金与股份分红等方式共享发展成果,脱贫户、监测户等重点对象产业分红资金可达2.9万余元;与三赢农庄合作实施高质量庭院经济项目,带动20户脱贫户及监测对象开展蛋鸡养殖,每户年增收2000元。

  随着认同感逐步提升,群众参与建设的积极性更加高涨。

  今年2月22日,一场大雪从早上下到了深夜。晚上10时,越来越多的积雪压在时代阳光智能大棚棚顶,让骨架开始变形。如果不及时处理,将面临大棚损毁的巨额损失。

  社区干部得知这一情况后,在微信群中一声吆喝,短短一小时内组织起47位居民赶到现场,直至凌晨5时才除雪完毕。

  一切为民者,则民向往之。凤桥社区通过依靠人民、团结群众,共商治理之策,共赴发展之约,趟出了一条“全民共富”的凤桥路径。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 版权所有 湖南日报报业集团 
copyright © 2008 VOC.COM.CN, Geo Info.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312006003 经营许可证:湘ICP证010023 ICP备案号:湘ICP备100118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