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版:要闻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头版

第02版
要闻

第03版
要闻
 
标题导航
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2023年12月21日 星期四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一个是大学教授,一个是种菜农民,两人因蔬菜结缘——
菜地里种出“老友情”

  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杨佳俊

  “老匡,你别着急,具体是什么情况?你慢慢说……”

  12月1日下午,湖南农业大学园艺学院蔬菜基地内,黄科教授正在指导学生采集试验标本,一阵急促的电话铃声突然响起。

  打来电话求助的人名叫匡声阳,是郴州市北湖区石盖塘镇大溪蔬菜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

  问题有点棘手。挂断电话,处理完学校事务,黄科买了最近的一趟高铁票,赶了过去。

  “育苗基质有问题,里面有根肿病的病原菌。”现场,黄科很快找出了病因,并给出了解决方案:对基质和土壤进行消毒处理。

  这样的“紧急救援”,在黄科和匡声阳之间时常发生。一通电话,不用寒暄、直奔主题,是这对老朋友多年来形成的一种默契。

  然而,初次见面时,两人却并没有擦出太多的“火花”。

  “一开始,我根本没当回事儿”

  2016年7月,湖南省选派新一批农业科技特派员。作为蔬菜育种和栽培领域的专家,黄科怀揣着“科研工作者要把论文写在大地上”的美好理想报了名,被派往郴州市北湖区。

  石盖塘镇大溪蔬菜农民专业合作社是黄科的联系点之一。满怀憧憬的黄科准备一展身手,没想到却遭受了“冷遇”——迎接他的不是大家的热情,而是质疑。

  “省里面派下来的,不就是来挂个名的吗?能起多大作用?”

  “我看他个子不高,没看出有多厉害。”

  “一个教书的还能指导咱们老百姓种菜?”

  ……

  “一开始,我根本没当回事儿。”对于自己刚认识黄科时的态度,匡声阳毫不讳言,“我们合作社有个管技术的陈师傅,种了20多年的菜,是本地有名的‘土专家’,大家伙有什么问题都找他。”

  几个月时间过去,黄科留下的热线电话始终没有人拨打。

  “‘热线’变‘冷线’,说明大家种菜种得好,没有遇到什么问题。”黄科自嘲。

  一个是教授,一个是农民;一个靠数据说话,一个凭经验做事,两者之间好像天然存在一道“鸿沟”,难以逾越。

  但此后发生的一件事,改变了匡声阳对黄科的态度,两人之间距离也慢慢靠近。

  “你别说,教授到底还是教授”

  2016年11月,合作社种的苋菜得了一种病,打了几遍药都不管用。看着地里的菜成片地死去,匡声阳急得团团转。

  因为陈师傅搞不定,没办法,抱着试一试的态度,匡声阳拍了几张照片发给黄科。

  “手机看图还是有些误差,不能准确地判断到底是什么病,得到现场看才行。”看了匡声阳发来的照片,黄科并未立即给出解决方案。

  当天下午5点,上完课的黄科乘坐高铁从长沙赶往郴州。到达时,已经是傍晚7点左右。看到匆匆赶来的黄科,匡声阳连忙安排吃饭。

  “吃饭不着急,先解决问题。”黄科叫人带路,直接往地里走。

  由于天色昏暗没注意,等从地里回来吃饭时,匡声阳才发现,黄科的皮鞋和裤脚沾满了泥,一阵感动涌上心头。

  第二天一大早,怕给人添麻烦的黄科连招呼都没打,就自己坐高铁回学校了。

  “我是过去帮忙的,不是去添麻烦的。问题解决了,说明我这个技术是管用的,就行了。”黄科一脸云淡风轻。

  黄教授朴实的作风给匡声阳留下了深刻印象。但是,搞农业指导,光靠人格魅力可不够,得有真才实学才行。

  技术是否过硬,得经过实践检验。按照黄科提供的方案,匡声阳让陈师傅重新买了药在地里施了一遍,几天过去,苋菜病果然控制住了。

  从那以后,再碰到有什么解决不了的疑难杂症,匡声阳不再犹豫,直接打电话向黄科寻求帮助。

  几次“救火”下来,匡声阳彻底被黄科的能力折服,逢人便夸:“你别说,教授到底还是教授。”

  “有你这句话,我就放心了”

  2017年,母亲的突然离世,让匡声阳深受打击,变得十分消沉,合作社的工作也因此受到影响。

  得知消息后,黄科经常打电话安慰匡声阳,一有机会,就带着他往省内排名靠前的蔬菜种植基地跑,一是散心,二是学习别人先进的种植技术和管理经验。

  在黄科的指导和帮助下,一段时间后,匡声阳重拾信心、振作起来,合作社蔬菜的产量也稳步提升。

  如果说,此前的“救火”让匡声阳对黄教授的态度有了转变,这件事则让两人的友谊迅速升温,真正成了交心的朋友。

  闲暇时间,匡声阳会叫上黄科一起到菜市场转悠,搞搞市场调研。

  “老匡,现在蔬菜的产量上来了,但如果销不出去也是白搭。”考虑到郴州是湖南的南大门,面朝大湾区广阔的市场,黄科鼓励匡声阳办个销售公司。

  在黄科的建议下,2018年,匡声阳成立了一家蔬菜销售公司。几年下来,公司年销售额已达3000万元左右。

  目前,匡声阳的销售公司跟当地4个蔬菜种植基地签订了销售合同,从育苗、技术推广到蔬菜回收,再到销售,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条。

  匡声阳开始琢磨扩大规模:“基地还是小了一点,未来想做到1万亩。”

  “放心,你按我这个思路去搞,5年时间就能实现目标。”黄科说,“我即便不做特派员了,也给你提供技术支撑。”

  “有你这句话,我就放心了。”听了黄科的话,匡声阳吃下“定心丸”。

  现在,匡声阳正朝着万亩蔬菜基地的目标稳步前行,黄科则在科研路上继续大胆探索。在希望的田野里奔跑,这对老朋友的故事还在继续。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 版权所有 湖南日报报业集团 
copyright © 2008 VOC.COM.CN, Geo Info.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312006003 经营许可证:湘ICP证010023 ICP备案号:湘ICP备100118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