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元幸子
11月,由湖南美术馆、湖南省美术家协会主办、湖南工笔画学会承办的“源·流——湖南工笔画70年”在湖南美术馆展出。继2022年以20世纪湖南水彩画为主线推出“水色潇湘阔——湖南水彩画邀请展”,湖南美术馆聚焦工笔画这一绘画类型,对从1949年至今湖南工笔画的演变与发展历程进行梳理,力图以丰富的文献资料和经典作品呈现湖南现代工笔画的历史脉络。
湖南现代工笔画肇始于20世纪50年代。伴随着全国新年画运动的开展与深入,湖南工笔画逐步培养了一批美术创作人才和一条艺术创作路径。20世纪80年代,以陈白一为核心的湖南工笔画群体发挥地域特色,创作了大量紧贴现实生活、富有生活情趣的工笔画作品,形成了“湖南工笔画风”,并在全国脱颖而出。进入新世纪的湖南工笔画,在广泛交流中吐故纳新,大胆探索着工笔画的绘画语言与时代意境,仍是中国当代工笔画前进与探索中的重要力量。
重温历史 勾勒70年发展脉络
从展览呈现可以看出,“源·流——湖南工笔画70年”是经过精心筹划和准备的学术展览,它首次以大事记的形式勾勒出了湖南工笔画70年历史脉络,这是这类历史回顾性展览中最为关键的部分,是体现学术水准的要点,也是一个临时性展览的永久性价值所在。
展览题目中的“70年”是指1949年至当下的时间概念,大事记选择编年体形式,以“年”为单位,按时间排序,将文字、照片、出版物等内容一一对应混编,突出了各类文献的丰富度和时代感。年表文字始终围绕湖南当代工笔画的进程和转型进行摘选,表述上言简意赅、客观陈述。如,1956年-1976年改革开放前的文字内容主要根据省美协《美术志》编纂委员会主编的《1949-1982湖南美术大事记》(征求意见稿)、《湖南日报》《湖南文艺》《美术》《新苗》等报刊中的相关资料进行编写。2000年至今的文字信息来源于艺术家个人简历及作品集、省美协大事记、湖南工笔画学会展览活动概要等一手资料。年表配图则采用“以图证史”的方法,精选与文字相匹配的重要作品、历史照片、出版物扫描图,这些影像增加了大事记的分量感和鲜活度。
与此同时,大事记还收录了70年里美术专业系统内撰写的有关湖南工笔画的理论文章与专著,如刊载于《美术》的钟增亚文章《吸泥土之乡 抒湘楚之情》、楚博《湖南工笔画的渊源、现状及展望》、刊载于《人民日报》的李松《湘情依依——谈陈白一的工笔画创作》、滕小松著《中国工笔画的现代转型——陈白一艺术观念与绘画创作研究》《中国工笔画的传统性与现代化》论文集等,既是工笔画在湖南生长与发展的学术记录,亦可以此窥探湖南工笔画的历史影响和学术建树。
回首经典 再现三代艺术家创作
此次展览的作品板块邀请了106位湖南籍以及长期在湖南工作和学习的工笔画家参展,呈现了湖南工笔画70年历程中最具代表性老中青三代画家的116件(组)作品,展现出了每个阶段代表性画家的代表性作品,显示出不同的时代风格。
第一代湖南工笔艺术家是出生于1949年前,沐浴着时代东风成长起来的画家,如陈白一、聂南溪、徐芝麟、郑小娟、邹传安、李儒光、张青渠等一批湖南工笔画事业的开拓者。作为湖南工笔画的领路人,他们以杰出的创作能力和高尚的人品艺品为湖南工笔画在20世纪80年代结出丰厚成果指明了方向、奠定了基础,并培养了后备力量。展览展出了陈白一的作品《小伙伴》《听壁脚》,皆是20世纪80年代陈白一工笔画的经典之作。展出作品《藏女》是聂南溪早期工笔画的代表之作,曾入选湖南省第一届青年美术作品展,并刊登于《美术》1957年4月号;展出的《山雀》是郑小娟艺术生涯中最重要的作品之一。
第二代是出生于20世纪50-70年代、成长于20世纪80-90年代的画家,如朱训德、陈明大、陈巽如、莫高翔、海天、王炳炎、王志坚、漆跃辉、谭智勇、吴荣光、石纲等,又如周玲子、丁虹、姜贻华等。朱训德的《洞庭吟》中,金色的线条编织点亮了夜空,照映出停泊在湖心的船只、蹲坐在船只的渔民以及湖面反射的月光,静谧中律动横生,温暖里尽显恢宏。陈明大的《时空》系列,描绘了都市人物与古老遗迹共处同一时空的画面,具有浓厚时代气息。
第三代则是出生于20世纪80-90年代,成长于2000年之后的新一代画家,他们站在前辈的肩膀上,把自己作为方法,在新时代的社会环境与艺术生态中满怀热情地开拓中国现代工笔画新的创作维度与路径。
期许未来 展望百年多元格局
展览作为湖南工笔画界的又一盛事,在美术界引起了强烈反响,引发了美术理论家、画家对20世纪80年代“湖南工笔画现象”的回望,以及湖南工笔画未来如何发展的探讨。
对于未来该如何突破与推进,中国工笔画学会顾问李魁正认为,在当下,工笔画的发展需要吸收东西方及各民族的优势,要更深入地咀嚼传统文化,更广阔地了解西方的现代构成,要用现代的思维和广角思考问题。省美协副主席、湖南省工笔画学会名誉会长吴荣光指出,湖南工笔画应当要积极保持更为开放、包容的艺术生态,而青年画家更应在国际视野中、有针对性地思考艺术问题。省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湖南省中国画学会名誉副主席李蒲星表示,走向开放是湖南工笔画走向未来的必经之路,这既包括技术语言上的开放,也包括思想观念上的开放。
70年弹指一挥间,而一个画种在一片土地上的生发演变却是复杂而丰满的。对湖南工笔画70年的爬梳与研究,更是一项需要长期深入的课题。如果把此次展览作为这项工作的开端,接下来的研究工作则是具体而繁复的。
笔者认为,或许可从以下两方面着手:一是建立湖南工笔画文献资料库,以人为核心,串联文献实物与历史影像,编织湖南工笔画动态发展的智能网。资料库可分为三类:历史文献库,以与湖南工笔画发展历程相关的历史报道、出版物、研究文章、展览物料等资料为主;画家档案库,围绕湖南工笔画家收集生平资料、代表作品图、创作手稿图等;历史影像库,收集并记录与湖南工笔画重要活动、重要艺术家的历史照片、视频采访资料、创作影像等。
二是聚焦微观研究。如今对于湖南工笔画既已形成了宏观脉络,下一步则需要深入到70年乃至百年、几百年里的细节处,抽丝剥茧、丝丝入扣地去挖掘历史行进过程中的节点、拐点以及其他容易被忽略的人和事,把研究落到实处、细处。如对正在进行的工笔画创作和正在创作的工笔画家进行跟踪式的同步研究,研究者与创作者相互交流,共同成长。长此以往,未来有关湖南工笔画的展览及相关活动,则更具学术价值和历史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