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9版:理论周刊·新论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头版

第02版
要闻

第03版
要闻
 
标题导航
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2023年11月23日 星期四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自觉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
战略高度谋划发展

  核心提示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绿色化、低碳化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环节。”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就是要通过高质量的绿色发展,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刘光斌

  习近平总书记在《求是》杂志发表的署名文章《推进生态文明建设需要处理好几个重大关系》指出,“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全过程中,我们都要把握好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保护的辩证统一关系”“要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实现高质量发展需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引,加快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高质量发展的鲜明特征

  有什么样的发展观,就有什么样的发展道路。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绿色化、低碳化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环节。”高质量发展是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发展,是绿色发展成为普遍形态的发展,它超越了传统的发展模式,强调实现人类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注重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传统发展模式的主要特征是工业化、城市化和市场化,这种模式以人类对自然的征服和改造为主要逻辑,强调物质财富的增长、科技进步和生产力提高。这种发展模式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人类的物质生活水平,但也引发了严重的生态环境危机,威胁了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高质量发展与传统发展模式的显著区别在于,高质量发展所指向的发展包含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发展。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要求人们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注重生态文明建设。这意味着发展过程中要加强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维持生态环境平衡稳定,把人与自然的关系纳入发展的战略全局,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是辩证统一、相辅相成的,建设生态文明、推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不仅可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而且可以推动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走出一条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高质量发展并非简单地否定传统发展模式的成果,而是在继承其合理因素的基础上,对其不合理因素进行批判和超越,从而实现人类社会发展质的飞跃。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维度来看,它具有三个方面的特征。

  高质量发展以科技创新为引领。科技创新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重要动力,也是解决人与自然矛盾的有效手段。人类通过科技创新强化了对自然的掌握力,提升了对自然资源的保护利用和改善修复的水平,以及对自然灾害的预防和应对水平。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积极加快实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通过推进科技创新,布局实施51个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累计完成治理面积8000万亩。

  高质量发展以绿色低碳为关键。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绿色化、低碳化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环节。”绿色低碳是指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有效减少对自然资源与环境的损耗,尽量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和环境的承载能力,使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相协调。党的十八大以来的10年间,中国以年均3%的能源消费增速支撑了平均6.6%的经济增长,减排二氧化碳58亿吨,建成了全球规模最大的碳市场和清洁发电体系。

  高质量发展以生态文明为目标。生态文明是一个总体性的概念,是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基本原则,包括了生态系统、生态制度和生态文化等多个方面,建设生态文明就是要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社会制度、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的文明形态。从党的十八大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到党的十九大把“污染防治攻坚战”列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三大攻坚战之一,从把“增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意识”等内容首次写入党章,再到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不断向纵深推进。

  在绿色转型中推动发展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以高品质生态环境支撑高质量发展,加快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这意味着,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以优美生态环境作为前提和基础,要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作为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原则,在绿色转型中推动发展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进一步促进高质量发展。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高质量发展要以人为本,人民是推动社会发展的主体,也是享受社会发展成果的主体。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我们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高质量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仅要创造更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还要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提高人民文明素养,增强人民文明意识,激发人民文明行动,让人民在高质量发展中享有更多获得感和幸福感。

  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深刻阐明了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价值取向,即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就是保护和发展生产力。“绿水青山”既是自然财富又是社会经济财富,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就是要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动力,要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突出位置。生态文明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长期推进和可持续发展。只有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才能够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有机统一,才能更好地向世界展示中国负责任大国的形象。

  坚持创新驱动的发展途径。从生态文明建设的角度来看,创新驱动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动力源泉,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竞争力。生态文明建设作为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为高质量发展提供了自然资源和环境的基础条件。面对当前人类社会存在的气候变化、新污染物治理等生态文明问题,人们必须以创新的思路来认识生态、利用生态和保护生态,加强理论创新、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等多方面的创新,不断塑造发展的新动能和新优势。

  强化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的重要保障

  面对生态环境质量污染、资源能源消耗超标、碳排放过高和生态系统退化等生态文明建设的难点,如何保证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目标能够稳妥实现,是实现高质量发展需要解决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始终坚持用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生态环境,保持常态化外部压力,同时要激发起全社会共同呵护生态环境的内生动力。”顺利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需要强有力的保障,这些保障涉及外部约束和内生动力及其关系。

  从外部约束来看,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需要强化制度顶层设计,保持常态化外部压力。制度顶层设计可以为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提供清晰的方向指引,稳定的制度框架和有效的责任约束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的根本保障,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基本前提。为此,需要从国家层面建立健全有利于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的战略规划、法规制度和评价考核体系等内容。在战略规划上,确保中国式现代化朝着绿色发展的方向积极稳妥前进。在法规制度上,确保绿色发展的规则明确、制度健全,人们能够严格执行法规制度,压紧压实各级主体责任。在评价考核体系上,确保绿色财税金融政策利好,让经营主体在保护生态环境中获得合理回报。

  从内生动力来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需要培育生态文化,激发全社会坚持绿色发展的内生动力。推进生态文化培育,增强全社会生态文明意识和责任感,这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内在保障。培育生态文化,应做好两个方面的工作:一方面,引导公众形成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思想观念,认识到人与自然是共生共荣的生命共同体。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因自然而生,人与自然是一种共生关系。”这表明人与自然彼此之间形成了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的关系。另一方面,引导公众牢固树立对待自然资源取之有度、用之有节的绿色发展理念,在全社会形成广泛共识,使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成为满足人类生活与优化生态环境的双重需要。

  从协同发力来看,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需要全社会形成绿色发展的合力。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需要包括各级党委、政府,各类企业、各种社会组织和公民个人在内的多元主体的参与,各方形成多层协作、相互促进、接受监督的发展协调体系,为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提供力量。

  【作者系湖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副书记,教授、博士生导师。本文为湖南省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专项研究项目“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哲学基础研究”(2022ZDAM01)阶段性成果】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 版权所有 湖南日报报业集团 
copyright © 2008 VOC.COM.CN, Geo Info.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312006003 经营许可证:湘ICP证010023 ICP备案号:湘ICP备100118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