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版:理论·智库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头版

第02版
要闻

第03版
同世界 共北斗
 
标题导航
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2023年10月27日 星期五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厚植师范生的乡土情怀
助力和美乡村建设

  胡超霞

  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从加强村庄规划建设、扎实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加强乡村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基本公共服务能力等四个方面对推动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进行了具体部署,提出了更为系统的要求。乡村教师是和美乡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力量,乡土情怀既是增强乡村教师归属感的向心力,也是促使其扎根乡村教育、延续乡村文脉、推进乡土文化建设的内在动力、精神支撑。应充分发挥课程育人的功能,厚植师范生的乡土情怀,助力和美乡村建设。

  开发乡土课程资源,增强师范生乡土意识。基于“源于乡土”的原则,精选乡村自然环境、历史文化、风俗艺术、社会人物等资源进入课程,师范生通过课程学习重温、了解、发现乡土,关注乡村建设和教育发展。只有深刻了解,才能产生深厚的情感,增强师范生乡土意识,厚植乡土情怀。首先,在学科专业必修课程中嵌入“乡土表达”。以汉语言文学专业为例,可在选修课程中开设“文学与乡土”“语言与乡土”“文字与乡土”等教学模块,让乡土中的人、事、物自然融入课程,学科知识嵌入乡土视野。其次,在学科专业选修课程中设置“乡土课程”。例如“方言与语言资源保护”“民间文学专题”等,通过乡土课程资源触摸乡土,弥补师范生乡土认知断裂,夯实师范生乡土情怀的认知基础。

  夯实民族文化根基,提升师范生乡土认同。乡土认同即对乡村时空与社会环境的认同。现代工业文明以城市为中心,在城市价值的反衬下,乡土价值往往被烙上落后的标签。但价值总是蕴藏在文化中的,乡土价值就蕴藏在深厚的乡土文化中。农耕文明“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乡土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根基。通过开设传统文化通识课程,帮助师范生夯实民族文化根基,重塑乡土文化自信,重拾乡土价值,提升乡土认同。首先,感性上使师范生悦纳和美的价值取向。《易经》云“地势坤”,大地厚实,于是能孕育万物,囊括高山峡谷、平原江湖。中华民族正是与自然、世界、与自我“和美”,创造出唯一延续至今的文明。其次,使师范生理性上选择乡村教师身份,承担延续乡土文脉的责任。

  拓展乡土实践场域,提高师范生适应性。现代教育的标准化与生俱来呈现城市取向,教师教育较少考虑乡村教育的乡土性与独特性,在课程资源、教学方法“离土离农”,造成师范生心理与社会文化两个方面都不适应。不适应乡村生活角色、工作角色,使得生活上很难融入乡村,工作上很难胜任千变万化的乡村教学情境。要通过拓展乡土实践场域,调动师范生家庭、大学、乡村学校、乡村社区组织内主体间的合作互动,提高师范生的乡土适应。首先,开展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在活动中探索并理解乡土社会;开展线上线下文化互动,在交流中理解乡土文化;开展系列化教学实践,在观察与亲历中理解乡村教育。其次,通过沉浸式、序列化教育实践。从观察乡村学校教学与管理,到以“高校—乡校”“双导师”共同指导师范生教育教学实践,再到以教育理论审视与反思乡村教育现象,从时间上保障师范生全身心投入,层递式促进实践与理论的协同,提高其乡村教学适应能力。

  创设乡村生活教学情境,聚焦师范生乡土创造。程式化的教学重视教育教学间接经验的传授,触手可及的网络便捷了知识的获取,致使师范生记忆和加工知识的能力相对退化、自主思考动力不足。乡土创造关系到乡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攸关教师职业成就感,是教师扎根乡村教育的重要内在动力。生活是创造的源泉,打破教学程式化,回归真实的乡村生活世界创设教学情境,能够激发师范生的创造意愿与行为。比如,乡村教育教学案例、乡村社会事件、文化事件、生活事件等通过多媒体和教师的讲述创设乡土教学情境,在具体的乡土情境中思考具体的教育问题,培养师范生的知识建构能力。还可以将乡村生活世界引入具身教学。以戏剧表演、项目式教学、实验教学法的形式,将师范生带入具体的乡土情境,触发其创造的“机关”。

  【作者系湖南省教师教育专业委员会理事,湖南文理学院副教授、博士。本文系湖南省普通高校教改项目“‘全科型’视野下小学教师教育课程融合路径研究”(HNJG-2021-0813)阶段性成果】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 版权所有 湖南日报报业集团 
copyright © 2008 VOC.COM.CN, Geo Info.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312006003 经营许可证:湘ICP证010023 ICP备案号:湘ICP备100118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