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旎
党的二十大擘画了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宏伟蓝图,明确提出到2035年建成“教育强国”的目标,提出“统筹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协同创新,推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为新时代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指明了方向。构建科学的质量保障体系,对于落实国家重大战略部署,推动高职教育与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要求、产业升级需求有效对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立足新定位,系统整体规划
去年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首次从法律层面确立了职业教育的重要定位。新时代下,高等职业教育的定位从分等到分类,是与产业衔接更为紧密,与普通教育不同也不可替代的教育类型,在推进经济社会发展、为提高国家竞争力提供优质人才支撑等方面作用日益凸显。
新时代高等职业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构建必须立足于类型教育新定位,紧密对接国家科教兴国、人才强国及创新驱动发展三大战略,贯彻落实国家职业教育改革重大部署。一方面,把握正确改革方向,服务人的全面发展。近年来,随着国家职业教育改革的深入推进,职业教育的功能定位不断廓清。去年12月颁布的《关于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的意见》,进一步提出“服务学生全面发展”“推动普职协调发展、相互融通,让不同禀赋和需要的学生能够多次选择、多样化成才”。以人为本,服务人的全面发展,应作为质量保障体系构建的逻辑起点,既推进中职、高职、本科、研究生职业教育纵向发展的有序衔接,又积极探索与普通高等教育的横向融通发展,拓展高职学生成长成才通道。另一方面,充分彰显类型特色,推进产教深度融合。要坚持系统思维,直面产教融合难点问题,进一步完善高等职业教育与经济发展良性互动机制,构建行业、企业、社会多元参与的质量保障体系建设,将高等职业教育供给侧与产业需求侧有效衔接,协同发展。
对标新要求,分类实施推进
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职业教育,职业教育质量保障的顶层设计也在有序推进。2021年,《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提出:到2035年,职业教育整体水平进入世界前列,技能型社会基本建成。面对不同区域、不同类型的高等职业院校,要分类实施质量保障体系建设,将扶优扶强与提升整体保障水平相结合,切实发挥质量保障的诊断改进功能,促使各类高等职业院校办学质量提升。对于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国家骨干高职院校及“双高计划”(即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高职院校等重点建设院校高标准严要求,突出示范引领,对标世界一流,彰显中国特色,支撑国家战略,推动国家重点产业和区域支柱产业高质量发展。同时,树立底线思维,出台高等职业教育质量保障框架,定期与不定期结合,动态监测、评估各类高等职业院校的办学质量、人才培养水平及社会服务贡献等,及时纠偏,保障高等职业教育质量整体提升,增强高等职业教育的吸引力和影响力。
发挥各方力量,重构保障体系
重构质量保障体系,应从内部和外部入手,从高职教育的类型教育属性出发,注重保障体系的开放与合作,积极发挥各利益相关方的协同作用。这需要政府、学校、企业、第三方专业组织等社会各界力量参与,按照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人的全面发展需要及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趋势确立科学的目标和标准,系统化运用评价、控制、保障和改进等相关措施,确保高等职业教育目标有效达成、质量稳步提升。
内部质量保障体系的核心为质量目标标准、组织机制和运行流程。各高职院校应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围绕高等职业院校提升关键办学能力、“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推进产教融合、拓宽学生成长成才通道、创新国际交流与合作机制这五大重点工作,科学规划质量保障制度体系及保障机制措施。要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数字化手段赋能质量保障体系建设,确保保障机制运转高效可操作性强,避免冗长低效流于形式,影响质量保障效果。
外部质量保障体系主要包括政策保障、投入保障、监测评价等,由政府、企业及第三方组织实施。据统计,2022年全国普通高职高专教育经费总投入为3392亿元,比上年增长10.5%,极大改善了高等职业院校办学条件。“十四五”期间,还应重点支持产教融合基地建设及优质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补齐高等职业院校实习实训不足的短板,促进实训条件明显提升。同时,积极引导行业、企业、金融机构以共建共享平台、开放实验实训装备、贷款贴息等方式加大对高等职业教育的投入保障。质量监测和评价是实施质量保障的重要方法和手段,需要根据国家层面确立的评价内容和指标,结合地方特色对各高等职业院校的办学条件、师资力量、专业建设等进行评价,发挥调控和改进作用。
【作者系长沙环境保护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本文为湖南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新时代高等职业教育质量保障体系构建研究”(编号:XJK20BZY045)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