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理论周刊·新论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头版

第02版
要闻

第03版
要闻
 
标题导航
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2023年03月02日 星期四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雷锋“七问”的人生思考

  李果实 陈进

  翻开《雷锋日记》,开篇之作就是被称为“雷锋七问”的小短文。这篇日记,是雷锋1958年6月写于团山湖农场。雷锋用七个问题,从责任担当、事业理想、人生价值三个层面直面“活着”的意义,语言质朴,极富思辨性,揭示了深刻的人生道理。“七问”的思想内涵深刻诠释了雷锋精神,是对中国共产党“红色血脉”的传承和弘扬,是伟大建党精神在新历史条件下的生动实践。

  责任担当:小材何堪大用?

  “人的一生应当怎样度过”,这是一个经典而永恒的问题。《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一书中,主角保尔·柯察金的答案曾影响了一代人,“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耻”,雷锋也奉之为座右铭,并在“七问”中写下了自己的思考:“如果你是一滴水,你是否滋润了一寸土地?如果你是一线阳光,你是否照亮了一份黑暗?如果你是一颗粮食,你是否哺育了有用的生命?如果你是一颗最小的螺丝钉,你是否永远坚守着你生活的岗位上?”

  “一滴水”“一线阳光”“一颗粮食”“一颗最小的螺丝钉”,都是生活中常见的东西。但不要因为细小、常见,就忽视它们的价值。物尽其用,人尽其才,从平凡岗位做起,从普通小事做起,“做一颗永不生锈的螺丝钉”,就能像水一样滋润土地、像阳光一样照亮黑暗,有一分热发一分光,积小善为大善,小材也堪当大用。

  事业理想:有限怎求无限?

  1958年夏天,团山湖开垦渐入尾声,一起下放锻炼的干部都先后调离,雷锋也曾短暂被调回当时的望城县委工作,但最终何去何从,雷锋一时举棋不定。他用三个问题拷问自己:一问是否志向远大,“如果你要告诉我们什么思想,你是否在日夜宣扬那最美丽的理想?”二问是否奋发有为,“你既然活着,你又是否为未来的人类生活付出你的劳动,使世界一天天变得更美丽?”三问是否为历史进步做出了贡献,“我想问你,为未来带来了什么?”

  1958年11月,雷锋下定决心,北上鞍钢。随着思考与实践走向深入,雷锋逐渐认识到,“一滴水只有放进大海里才永远不会干涸,一个人只有当他把自己和集体事业融合在一起的时候才能最有力量。”历史车轮滚滚向前,个人事业追求只有站在时代发展的风口上,与国家的需要、人民的利益相一致,才有飞起来的基础。他说:“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可是,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

  人生价值:奉献还是索取?

  活着的目的是什么?雷锋经常在日记里叩问人生的价值。1958年5月底,团山湖农场召开了一次下放干部的总结评比会,雷锋被推选为全县下放干部先进生产者。但他对自己的人生并不满意:“在生活的仓库里,我们不应该只是个无穷尽的支付(取)者。”

  奉献精神是雷锋精神的思想精髓和核心内涵。在雷锋身上,奉献体现为“一心为党、忠诚为民”的大局意识,时时想着国家的需要,处处把人民的利益摆在首位,勇做时代的弄潮儿;奉献体现为“不计得失,舍己为公”的主人翁精神,吃苦在前,享受在后,甘当群众的小学生,做人民的勤务员,这样做,“能使人民群众更加热爱党,热爱毛主席,热爱解放军”;奉献体现为“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集体主义精神,把自己融入集体、融入群众,对待同志像春天般温暖,对待工作像夏天一样火热,对待个人主义像秋风扫落叶一样无情。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雷锋精神是五千年中华优秀文化和红色革命文化的结合,这与我们当前的为人民服务,做人民的勤务员一脉相承。雷锋“七问”生动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传承伟大建党精神的政治品格、性质宗旨和精神风貌,也为新时代青年增强志气、骨气、底气,把青春奋斗融入党和人民事业提供了指路明灯。

  【作者单位:中共长沙市望城区委党校(湖南雷锋学院)】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 版权所有 湖南日报报业集团 
copyright © 2008 VOC.COM.CN, Geo Info.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312006003 经营许可证:湘ICP证010023 ICP备案号:湘ICP备100118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