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版:头版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头版

第02版
要闻

第03版
奋进新征程 建功新时代·喜迎党的二十大
 
标题导航
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2022年10月12日 星期三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以文化之光,扬振兴力量
——湖南文化建设十年回眸

  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刘瀚潞

  2022年盛夏,一场文学盛会如约而至。中国作协率莫言、毕飞宇、麦家等百余位作家集结湖南,从十八洞村的山乡巨变再肩新时代文学使命,从清溪样本汲取文学与土地反哺的力量,开启10家芬芳馥郁的作家书屋,留下生生不息的文艺力量。

  这是10年来湖南文化建设中的闪光一瞬。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在省委、省政府坚强领导下,湖南文化建设一路高歌前行,以源源不断的文艺精品奏响时代强音,以高歌猛进的文化产业推动发展航船前行,以不断提升的公共文化服务丰富人民精神生活,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为加快建设现代化新湖南提供强大精神动力。

  奏时代强音,攀文艺高峰

  江山壮丽看今朝。9月3日上午,中国国家博物馆,湖湘书风浩荡绵长,“江山壮丽 人民豪迈——湖南省主题书法展”展出,59件气韵生动的湖南书法精品,吸引观众细细观摩。

  湖南文艺,声动京城,闻名全国,并非个例。

  今年8月,《大湖消息》《中国北斗》两部作品获鲁迅文学奖。9月,盛和煜凭湘剧《忠诚之路》获文华奖编剧奖,湘绣大师邬建美凭湘绣《群鸡图》获山花奖……2012年1月至2021年10月,湖南累计有24件(次)文艺作品获得全国性文艺奖,30人(次)获得全国性文艺奖。三湘文苑百花竞放、硕果满枝。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十年来,省委、省政府以及省委宣传部等文艺工作主管部门高度重视文艺创作,出台《湖南省优秀文艺获奖作品和个人奖励办法(试行)》《湖南省艺术创作三年规划》等,印发《关于深化国有文艺院团改革的实施意见》,设立湖南省文艺创作扶助基金会,开展湖南文艺重点创作项目计划,推出湖南省文艺人才扶持“三百工程”,评选推介新文艺群体领军人才,在全国率先开展艺术系列新文艺群体职称评审,评选第二届湖南文学艺术奖、湖南“五个一工程”奖……

  一系列扶持政策、奖励措施,激发国有文化企业、国有文艺院团重视内容生产和人才培养,着力改善文艺工作者的创作条件,努力创造文艺精品创作的良好环境。同时,湖南省委宣传部和相关部门围绕重大主题和重要时间节点,精心策划、推进重点主题创作的开展,广大文艺工作者创作活力迸发。

  听,湖南奏响了民族复兴路上一个又一个强音。《大地颂歌》系列文艺作品再现中国减贫成就经验,文艺晚会《百年正青春》深情礼赞党的百年芳华,电视剧《那座城这家人》以普通人视角见证改革开放巨变,纪录片《中国出了个毛泽东·故园长歌》、湘剧《谭嗣同》等传承红色基因、凝聚前行力量,“大美潇湘”大型系列中国山水画创作工程献上了“守护好一江碧水”的新时代潇湘山水“交响乐”。

  湖南不断完善“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主题实践活动常态化机制,深入开展“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主题活动,引导广大文艺工作者用心用情感受时代脉搏,扎根人民。

  作家纪红建走过14个省39个县202个村庄,3年磨出长篇报告文学《乡村国是》。编辑团队逐一走访十八洞村民,摞起来的档案有2、3米高,《立此存照:十八洞村精准扶贫档案实录》为新时代山乡巨变留一份历史底稿;编剧曹宪成4年多时间采风走访,数十次修改打磨剧本,大型现代花鼓戏《桃花烟雨》深挖“精准扶贫”背后的人性美。

  如今,湖南文艺界正努力推动文艺创作再攀高峰,构筑文艺人才高峰,源源不断为加快建设现代化新湖南提供强大精神动力。

  涌改革活力,强文化产业

  9月中旬,马栏山视频文创产业园中,华为湖南子公司落户,马栏山企业和人才服务中心运营,乐田智作马栏山科技文创基地封顶……“中国V谷”加速腾飞。

  党的十八大以来,湖南全面深化文化体制改革,逐步建立健全文化发展政策、完善产业发展机制,推进文化与科技、旅游、创意深度融合,推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文化产业走在全国前列。“文化湘军”实力更强、品牌更响。

  湖南广电、出版分别整合重组,成全国范例,“广电湘军”“出版湘军”等品牌闪亮。湖南广电位列2022年《亚洲品牌500强》总榜第91位、稳居亚洲广播电视行业第2位。中南传媒连续13年入选全国文化企业30强,多次进入全球出版企业前10强。2021年底,全省3773家规模以上文化及相关产业企业实现营业收入2378.14亿元。

  发挥产业园集聚效应,湖南打造以马栏山视频文创产业园为重点的文化产业“湖南高地”。马栏山蝶变为“中国V谷”,获评国家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中国创新创业典型示范基地等,入选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创建名单,累计实现企业营收超2000亿元,企业税收超120亿元。长沙市入选首批国家文化出口基地,并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世界“媒体艺术之都”。

  “文化”+“旅游”释放新能量。10月1日,湖南文旅场所火爆,全省330家旅游区和48家博物馆,接待游客89.61万人次。乘首届湖南旅游发展大会将在张家界启幕的东风,全省文旅产业竞相发展。

  10年来,湖南旅游总收入年均增长19.3%。“文旅+”“+文旅”演绎出新模式、新业态,13条乡村旅游精品线路和7条文化旅游精品线路吸引游客;文旅产业助力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直接和间接减贫累计100余万人,形成55个旅游扶贫典型案例。

  让文化遗产“活起来”,湖南成为全国十个文物大省之一,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和传承取得新进展,非遗进校园、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模式享誉全国。“考古湖南”工程、湖湘文化保护传承工程、“没有围墙的革命历史博物馆”建设工程等五项工程,推动文物和旅游深度融合。历史遗迹遗物在新时代闪光,老司城遗址焕然新生,赋能偏僻乡村;中国简帛书法艺术研究与传播工程,让湖南简帛资源活起来。

  聚焦文化“走出去”,湖南与欧美国家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相继建立文化交流机制,推动对外文化交流,扶持外向型文化企业发展。“广电湘军”“出版湘军”“动漫湘军”打造的爆款蜚声国内外,2021年,仅长沙市出口文化产品就达193.8亿元。

  构服务体系,惠三湘儿女

  暑假,株洲攸县石羊塘镇谭家垅社区。二三十名孩童正在少儿假期学校读书,老人们在活动室纳凉休息。夜幕降临后的同心文化广场,村里的文艺队、体育队纷纷“上场”。

  就在这里,一间农家书屋衍生出了“小书屋”“小讲堂”“小广场”组成的“门前三小”,并在全省得到推广。作为整个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神经末梢和毛细血管,“门前三小”照见湖南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均衡协调发展。

  党的十八大以来,湖南聚焦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基本实现一乡一文化站、一村一综合文化服务中心,持续开展“欢乐潇湘”“雅韵三湘”“书香湖南”等群众文化活动,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得到更好满足。

  湖南博物院、湖南大剧院相继改扩建,湖南美术馆、长沙“三馆一厅”、长沙梅溪湖国际文化艺术中心大剧院等建成开放……文化硬件基础持续提升。“门前三小”升级而来的“门前十小”示范工程,在湖南遍地开花,乡村文化阵地标准化建设有效提升,基本实现了“一乡一村均有一个文化服务中心”。以湖南公共文旅云为省级中心,覆盖城乡、互联互通的全省公共数字文旅服务网建成。

  10年来,全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标准化、均等化发展取得了新突破,每万人拥有公共文化设施面积显著提升,达到6496.5平方米。

  持续实施文化惠民工程,湖南多项群众文化活动形成品牌。

  省委宣传部、省文旅厅等单位联合主办的“欢乐潇湘”大型群众文化活动、“雅韵三湘”高雅艺术普及活动,不断奏响雅俗共赏的惠民新曲,成为湖南的闪亮名片。

  “笑满三湘”湖南省文艺志愿服务团以小分队的形式走进千家万户,为基层群众送去了欢笑和欢乐,被中央文明办评为全国最美志愿服务项目。省文旅厅主办的“送戏曲进万村、送书画进万家”文艺惠民活动,每年至少有近万场。放眼三湘大地,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春风,让人们的生活多姿多彩。

  深秋十月,益阳清溪村,游人如织。她正从“山乡巨变第一村”阔步迈向“中国文学之乡”。三湘大地上,越来越多这样的小山村,正被文化之光照亮,书写乡村振兴的新传奇。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 版权所有 湖南日报报业集团 
copyright © 2008 VOC.COM.CN, Geo Info.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312006003 经营许可证:湘ICP证010023 ICP备案号:湘ICP备100118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