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黄利飞
通讯员 邹礼卿 陈彬
“一张选票寄希望,田长一心务农忙……”这是一首在桑植县瑞塔铺镇东旺坪村父老乡亲中传唱的歌谣,歌词赞扬的是村党支部书记、村级田长陈曳媛。
东旺坪村“九山半水半分田”,13个小组551户村民分散居住在21个大小不一的山岭中。全村国土面积5055亩、耕地1091.85亩。其中,水田818.55亩、旱地273.3亩,村民人均耕地仅0.612亩。
此前很长一段时间,东旺坪村田间地头,种植的是烟叶及其他经济作物。经济效益虽然有,但不少村民心里也嘀咕:“地里种烟不种粮,以后还能长出啥?”
如何充分利用有限的耕地,“种”出无限的希望和良好的效益?陈曳媛想,还是得从土地本身入手。
2015年,东旺坪村进行高标准农田改造。小田变大田、田地连成片,修整的机耕道可让农机直接开进农田作业。2018年,村里全部耕地回归本业,种上了水稻及其他粮食作物。
耕地保护成效初显,但“人多地少粮短缺”的矛盾依然突出。如何在解决这一问题的同时,带领乡亲们增收致富?
以问题为导向,陈曳媛带领团队反复琢磨,摸索出“合作社+基地+现代农技服务+产业化”的耕地保护利用新路子,与“地生粮、粮富农、农兴业”的乡村振兴目标紧密结合。
村里成立张家界群发农作物种植农业合作社,村民们以土地入股。合作社以每亩每年400元的价格租赁村民耕地,发展“水稻+油菜”的稻油两季农业和“山地+玉米”一季农业。
传统农耕,需要劳力多,农资成本高,亩均产值低。有着经营头脑的陈曳媛为村集体经济规划了3条赚钱路子。
利用机械化作业,在田里种出高质量大米,自己加工对外销售;推出农技社会化服务,承包周边乡镇和村庄的稻田,负责帮他们耕地和收割,收取社会化服务费;创办张家界兴东旺生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建起集储藏、收购、加工、销售于一体的粮油加工厂,不仅对本村所产稻谷、油菜籽进行深加工,还积极拓展对外加工业务,获取收入。
2018年,村集体收入为10.2万元,2019年增加到40.8万元,2021年达100.3万元。“护好地、种好田、出好粮,我们自己加工的大米销售收入占到了村集体收入80%以上。”陈曳媛告诉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