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日报全媒体评论员 朱永华
首届湖南—东盟投资贸易洽谈会暨第五届东盟·湖南(邵阳)名优产品交易会日前在邵阳举行。这场国际经贸盛会,见证了邵阳与东盟合作得天独厚的优势,更彰显了坚韧执着、敢为人先、抱团发展的邵商精神。
四海商贾云集一地,高端政要济济一堂。两个高规格的国际经贸活动汇集一地,邵阳人的“面子”确实不小,但是“面子”之下,是邵阳人多年来打拼积聚的实力。了解邵阳的人大抵知道,尽管“宝庆府”在历史上曾经盛极一时,但是,改革开放后的一段时间里,地处一隅的邵阳表现却有些平寂,产业气象和经济总量很长时间徘徊在全省的后排。然而,近年来,邵阳市“大手笔”频发,追赶势头迅猛,其后发之势不能不让人刮目相看。
精工至高处。以邵东为代表的邵阳产业长期做的是“小本买卖”——小五金、小书包、小红包、小塑料制品,生产方式主要是技术含量不高的生产线,有的甚至是手工作坊式生产。如今,他们的生产线与过去简直不可同日而语,从自动化程度和制作加工工艺的精细度,完全称得上“高端大气上档次”。特别能“霸蛮”的“宝古佬”,把小商品生产做到了极致:全球80%的红包、70%的一次性打火机、全国60%的书包被邵阳人“承包”。能做到这样不是没有原因——价廉物美品类繁多到无与伦比,“一分钱利润”的细抠让邵阳人“天下无敌”。迈向高质量的征途上,“老树新枝”的邵阳纺织机械公司多项制造技术达到世界先进水平,近年成立的彩虹集团(邵阳)公司运营的G7.5溢流法盖板玻璃生产线为全球首条……
守正从大道。毋庸讳言,邵阳市的产业有过一段“野蛮生长”的时期——民营实体鱼龙混杂,假冒伪劣泛滥市场,令当地政府和正品大厂颇为头痛。道不正无以致远。近年来,邵阳的企业经过烈火金刚般的锻造,一方面清除一批“散小差”企业,一方面扶大扶优、靠优靠强。今天,已经成长起来的邵阳企业理直气壮地亮出了“邵阳制造”,本土企业成为了“大而强”。继生产上的“正本清源”、做大做强,在市场上也赶上了时代大道——“一带一路”、中非合作让“邵阳制造”真正实现了通江达海,更让敢闯敢干的“邵商”名传遐迩。随着中非经贸产业园正式落户邵阳,年外贸出口额可达30亿元的崭新平台又给他们带来新的愿景。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邵阳市的蝶变之路提供了一个鲜活的地方发展的范本——路子走正,腿上使劲,就有扬眉吐气的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