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版:湘江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头版

第02版
要闻

第03版
要闻
 
标题导航
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2022年07月29日 星期五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让敦煌近在咫尺
——谈谈“敦煌三书”

  湘艺

  没有时间去敦煌?因为疫情,无法去敦煌?想了解敦煌,却不知从何下手?去过敦煌,仍然不懂如何欣赏敦煌艺术?或许“敦煌三书”就能帮你解决这些问题,让敦煌与你近在咫尺,让你秒变朋友圈中最懂敦煌的那个人。

  “敦煌三书”,包括《敦煌莫高窟艺术》《敦煌壁画漫谈》《敦煌彩塑纵论》。这是一套关于敦煌石窟、壁画艺术、彩塑艺术的通识性读本,是一套人人都能读懂的敦煌文化入门指南,是“敦煌守护神”常书鸿先生的匠心之作。常先生作为最早一批投身敦煌石窟保护的艺术家和潜心钻研敦煌学多年的学者,兼具画家的审美眼光和学者的细致严谨。

  常书鸿先生本是留学法国、前途无量的画坛新秀,只因在书摊偶遇《敦煌石窟图录》,便决心放弃巴黎的舒适生活,于抗战期间毅然回国,穿越战火,投身敦煌石窟保护工作。人们戏称他是一见敦煌“误”终身。

  得知常书鸿的决定后,梁思成曾激动地说:“你这破釜沉舟的决心我很钦佩,如果我身体好,我也会去的!祝你有志者事竟成。”徐悲鸿亦给予了他热情的鼓励:“我们从事艺术工作的人,要学习玄奘苦行僧的精神,要抱着‘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的决心,把敦煌民族艺术宝库的保护、整理、研究工作做到底。”

  此后,半个世纪,一万八千多个日夜,常先生坚守敦煌,在荒芜凋敝、飞沙扬砾、物资匮乏的艰苦条件下,筹备建立敦煌艺术研究所(敦煌研究院前身),组织修复敦煌壁画,搜集整理流散文物,撰写了一批兼具学术性与普及性的论著,并多次举办大型展览,使远在西北边地的敦煌石窟逐渐为世人所知。

  敦煌研究院名誉院长樊锦诗先生回忆常先生时,写道:“20世纪40年代以前的中国美术史著作几乎没有提及敦煌艺术的,而50年代以后,谈中国传统美术的论著,几乎没有不提敦煌艺术的。这一重大转变,是与以常书鸿为首的敦煌研究所的美术工作者们艰苦卓绝的努力分不开的。”

  自常书鸿先生1994年辞世后,其女常沙娜教授继承父亲遗愿,继续守护、传承敦煌文化,历时20余年,梳理、集结常先生散见于数百种图书、报纸、期刊、内部资料中有关敦煌文化的文字,成此“敦煌三书”。

  这套书以通俗易懂的语言带领读者走进敦煌尘封已久的历史,感受莫高窟这颗“塞外明珠”的盛世流光与至暗时刻;臻选不同朝代、不同风格的壁画珍品,将技法源流和画里画外的动人故事娓娓道来;细数各类“神采具足”的彩塑,全面揭示其时代特征和艺术奥妙。

  僻处边塞的敦煌,为何会有如此丰富的古迹?敦煌的工匠们竟可以与米开朗琪罗媲美?如何临摹敦煌壁画?莫高窟中究竟有多少幅飞天?古代匠人如何能在塑像上刻画出“窃眸欲语”的表情神态?……种种关于敦煌的疑问与好奇,都能在这套书里找到答案。更有敦煌学泰斗级专家饶宗颐、樊锦诗、柴剑虹担纲学术顾问,为“敦煌三书”的高品质出版保驾护航。

  这套书也是一场美轮美奂的视觉盛宴。为了淋漓尽致地呈现敦煌之美,敦煌研究院为“敦煌三书”提供了一批珍藏洞窟图片,即便无法前往敦煌,也可即刻展开一趟纸上之旅,尽享敦煌美景,云游敦煌石窟。

  早在欧洲文艺复兴千余年前,中国的建筑、绘画、雕塑等造诣已达到昌明精深的高度。遗憾的是,由于朝代更迭、变乱战祸和自然侵蚀,没有足够的实物作为例证。而位于深山旷漠中的莫高窟,却奇迹般地保留了北凉、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西夏、元等10个朝代的壁画、彩塑佳作。如今,只有在敦煌,才能“行五十步穿越百年,行百步穿越千年”,系统而完整地目睹中国伟大的艺术宝藏和一脉相承的艺术传统。

  这些作品由不同时代、不计其数的无名艺术匠师所完成,他们在一个个阴沉黑暗、光线仅能辨识十指的洞窟里,或站在高达数十米的梯架上,仰天对着窟顶藻井,或匍匐在小得不可容膝的洞角里,积年累月、寒暑无间地把那些富丽堂皇的建筑、含有几百人到几千人的大场面构图,严肃工整、一丝不苟地画出来,把“窃眸欲语”的生动造像捏塑出来,以丝毫不逊于文人画家的手法,诚挚地表现了历代社会风貌、人文习俗、人物服饰、舞乐等各方面的演变与发展。

  正因如此,常书鸿先生在“敦煌三书”中形容道:“敦煌艺术是一部活的艺术史,一座丰富的美术馆,蕴藏着中国艺术全盛时期的无数杰作。”敦煌文化,是值得我们去了解、去体悟、去认真学习的。

  (“敦煌三书”《敦煌莫高窟艺术》《敦煌壁画漫谈》《敦煌彩塑纵论》,常书鸿著,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 版权所有 湖南日报报业集团 
copyright © 2008 VOC.COM.CN, Geo Info.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证 湘B2-20080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