脸,人五行百脉最集中的地方,有比喻说是行走着的花。
人从小到老,一生不变的是脸,女人一生打扮,花时间最长的也是脸。
兔子不吃窝边草,打工异地卖身,乞丐他乡要饭,同样也都是为了脸。
脸,是一张所有人都要往外亮的牌。中国人最讲究的尊,不是别的,就是脸。过去,男作须眉,女作红颜称,尊的是脸,民谚“打人别打脸,吃饭勿夺碗”,顾全的也是脸。人际交往初见面时,最忌死盯人脸。但是现代安全防范“俱怀疑”,无论在哪遇上公事儿段,或者出关入关“被警”时,让人用电脑一再对证验看,最伤尊的,就是脸。因为除了那个人为编码之外,脸是真正的通行证。还有,当下求职入学的诸多面试,包括火爆的《非你莫属》,都得“屈尊”没面子的,让人过脸。
世界从来就是:露多大脸,现多大眼。所谓嘴脸,就是总出面,让人听烦看扁。
俗话“人有脸,树有皮”,原在“人活脸,树活皮”,讲的是人怕丢脸,树怕剥皮,发展到市井,没了树的事,成了人卖一张脸,货卖一张皮。
其实,人脸和货皮是一回事,都虚,人脸和树皮还真不是一回事,树皮实,厚,树没了皮,不能活;人把脸豁出去了,像在网上、台上或者世上,裸这裸那,不管不顾地二,闹不好,真能成大事。
小孩子好,叫长脸;关系好,叫给脸;努力,叫要脸、争脸;一炮打响,叫露脸;老了装嫩,还一枝红杏“强”出头,叫卖脸。
四十以后,脸成了人的履历表。再怎么刻意养颜化妆,也挡不住时光的刻刀,岁月的车辙,烙下碎纹深印。曾经的荒唐,曾经的磨难,曾经的简单或复杂,包括现时的斤两,牛还是熊,风光还是窘迫,都在脸上写着。
过去鲁迅讲,“每一种身份,就有一种面子,也就是所谓的‘脸’。”现在反过来,是每一种脸,就是一种身份,一种印象。什么事情办得好不好,行不行,别听新闻说,看那出入与会,上上下下落座的一张张脸。
(摘自《梅州日报》5.15 冯景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