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喆
红色资源是我们党艰辛而辉煌奋斗历程的见证,是最宝贵的精神财富。依托红色资源大省独特优势,打造红色资源育人湖南模式,是用好红色资源、培育时代新人的题中应有之义。
处理好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创新红色资源育人集聚模式。资源集聚的目标是通过各要素的协同创新、互联互通、整体推进,以整体性、开放性、协同性为原则,形成高效能的资源运用体系。基于育人目标和功能的一致性,各红色资源平台可以通过集聚整合成红色资源系统。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是近年来全面深化改革取得重大突破的主要经验。强化组织领导,形成党委统一领导、部门齐抓共管的体制机制;鼓励交流合作,打破“各自为政”的局面,探索建立宣传、教育、文化、旅游、文物等部门沟通合作交流机制,加强红色场馆深度交流合作,共同设计红色研学路线、开发红色研学课程、培育红色研学师资;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既要完善各级各类红色资源育人平台,又要重点打造红色资源育人湖南品牌,推动“我的韶山行”红色研学活动取得更大实效。
处理好内容与形式的关系,探索红色资源育人融合模式。面对新形势新任务,积极探索适应新一代年轻人心态、思想变化的红色资源育人新模式。探索文化和科技融合的有效形式,增强红色资源育人的体验感、吸引力和趣味性。习近平总书记曾深刻指出:“道理要说清楚讲明白,但任何道理要深入人心,都不能光靠说教,要有一个好的载体,通过积极探索和创造更多更加贴近实际、贴近群众、贴近生活的有效载体,使精神文明建设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富有实效。”红色资源育人平台要紧扣育人目标,插上“数字翅膀”,探索通过数字技术增强学生对红色文化认同感、体验感、亲和力的体制机制。
处理好理论与实践的关系,构建红色资源育人联动模式。思政课不仅应该在课堂上讲,还要放在社会生活中讲。红色资源是最生动的教材,展现了一幕幕、一幅幅、一张张可歌可泣的历史画面,为学生感知思政课的魅力提供重要渠道。虽然各类学校与红色场馆分属于不同系统,但是育人目标具有高度一致性。基于不同专题、地域的红色场馆与学校对接合作的差异化目标,面对学校参与红色资源育人的程度不高等问题,积极探索学校主动融入红色资源育人体系的常态化路径。延伸红色资源育人半径,探索建立学校主动同红色场馆对接合作的长效机制;优化红色资源育人目标,探索构建红色场馆更好服务学校育人目标的改革机制,将红色资源育人项目转化为教学资源,赋能“大思政课”建设;畅通红色资源育人渠道,探索建立学校与红色场馆合力育人的沟通协调机制。同时,完善评价机制,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估标准,用以衡量学校同红色场馆合作育人的效果,定期反馈和调整,不断完善合作模式,推动实现“润物细无声”的育人效果。
【作者系湖南省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心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基地研究员。本文为湖南省社科基金重点马院项目“《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中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思想新探”(23YBM39)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