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静
有人说,中国诗歌的蔓延是随着诗人的贬谪和流放而延伸的。王昌龄就是其中的代表性人物之一。
王昌龄,长李白三岁,二者都是生时就负盛名,李白被誉为“天上谪仙”,王昌龄被誉为“诗家夫子”“七绝圣手”。天宝七年(公元748年),王昌龄因一场官场风波“言事犯上”,由“江宁丞”(江宁,今南京)再贬“龙标尉”。七年之后,即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玄宗大赦天下,王昌龄终得辞官离开龙标,北上还乡。可惜返程中于唐肃宗至德二年(公元757年)路过亳州(今安徽亳州),无故被刺史闾丘晓杀害。
我寄愁心与明月
王昌龄幼时虽出生显赫的琅玡王氏,但家境早已窘迫,“久于贫困,是以多知危苦之事”。23岁,他前往嵩山学道,历经三年的道家隐居式生活。26岁,他投笔从戎,心怀壮志西出长安,渴望在边疆建功立业。几年的边塞生活成就了他“边塞诗人”的称号。公元727年,29岁的王昌龄赴京城长安应试,考中进士,补任秘书省校书郎,后改任汜水县尉,再迁为江宁丞。41岁,因事获罪,谪赴岭南。42岁,遇赦北还。
天宝七年(公元748年)九月,51岁的王昌龄再次被贬。此时身在扬州的李白送上了千古送别绝唱:“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春天从江宁沿长江上行,经安徽、湖北,在秋天到达巴陵(今岳阳),上一次王昌龄来到巴陵,是被贬岭南遇赦北还。如今时隔数年,心境完全不同。“相逢楚水寒,舟在洞庭驿。具陈江波事,不异沦弃迹。杉上秋雨声,悲切蒹葭夕。弹琴收馀响,来送千里客”(《岳阳别李十七越宾》节选)。
日落时分,蒹葭苍苍,王昌龄凝视湖面,回想壮年时边塞的苍凉和广漠,似乎又回到了那片无垠的大漠之中,“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出塞》)。
王昌龄在武陵(今湖南常德)遇见了桃花盛开的春天,随后他乘舟向西南方向溯沅水而上,抵达了辰州(今湖南沅陵)。在这里,他再度与司马卢溪相会,推杯换盏间,王昌龄挥毫泼墨,留下一首临别赠诗:“辰阳太守念王孙,远谪沅溪何可论?黄鹤青云当一举,明珠吐璜报君恩”(《留别司马太守》)。
一片冰心在玉壶
昔日王昌龄在江宁丞任上时,那里有一座芙蓉楼,楼前花团锦簇,种满了木芙蓉。他曾与夫人携手漫步于芙蓉花下,吟诗作赋,留下了无数美好的回忆。而今,命运弄人,当王昌龄被贬龙标的敕令传来时,因病卧床的妻子闻此噩耗而气绝身亡,悲痛的王昌龄带上了一株寄托无尽思念的木芙蓉,只身前往龙标。
在沅水与㵲水交汇处矗立着一座临江楼,这里是龙标县衙的公房,也是初到龙标的王昌龄栖身之所。自此,这株木芙蓉便被种在了临江楼前,而临江楼亦被王昌龄改名为“芙蓉楼”。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芙蓉楼送辛渐》)据当地方志记载,这首著名的七绝《芙蓉楼送辛渐》写于黔阳古城,但是多年来许多研究家认为此诗作于王昌龄任江宁丞的丹阳(今江苏镇江市)。这首享誉唐朝诗坛的名作,后来也成为江宁与龙标“笔墨相争”的文化标的。
盛夏的傍晚,诗人独自立于溪边。此刻,苍翠的山峦与皎洁的明月给予了这沉沦一生的“七绝圣手”无尽的力量。“沅溪夏晚足凉风,春酒相携就竹丛。莫道弦歌愁远谪,青山明月不曾空”(《龙标野宴》)。
大概因早年务农加年过半百屡遭贬谪,王昌龄对底层的百姓更多了同情心和亲近感。他深入民间,实地考察,体察民情。公堂之上,他公正廉明地处理着各类案件,“分判众曹”井然有序;亲自参与并监督税收的征收工作,“收率课调”精准无误。
作为“诗家夫子”的王昌龄并未止步于此,除了在芙蓉楼内撰写《诗格》这部诗论著作外,他还呕心沥血地创办了边民学堂——龙标书院。
王昌龄被贬龙标,固然是王昌龄之不幸,但却是龙标之幸、百姓之福,王昌龄在龙标八年,“为政以宽,政善民安,被百姓誉为仙尉”。
千淘万漉虽辛苦
对节义操守的信奉与对功业理想的执着,在折磨王昌龄灵魂的同时,也支撑着他的灵魂。“莫道谗言似浪深,莫道迁客是沙沉。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浪淘沙·其八》)。
对于王昌龄而言,在这片贫瘠的土地上,故旧与好友的来访,便如同节日般令人欣喜。在送别好友归长沙时他叹息:“桂阳秋水长沙县,楚竹离声为君变。青山隐隐孤舟微,白鹤双飞忽相见”(《送万大归长沙》)。
王昌龄虽“愁”但却并未陷入自怨自艾的漩涡而萎靡不振,岁月沉淀中越发展现出惊人的豁达与宽容。他用自己的经历与智慧,为同处在人生至暗的友人们送上慰藉,试图劝导他们坦然接受现实,积极展望未来。在芙蓉楼古树下送别好友柴侍御时他说:“流水通波接武冈,送君不觉有离伤。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送柴侍御》)。
他期待“远谪谁知望雷雨,明年春水共还乡”(《送吴十九往沅陵》节选);他相信“谴谪离心是丈夫,鸿恩共待春江涨”(《送崔参军往龙溪》节选);他憧憬“尧时恩泽如春雨,梦里相逢同入关”(《西江送越弟》节选)。
回顾夫子人生最后八年的贬谪生涯,他遭受了常人难以想象的磨难和挫折,但这些困境并未将他击垮,反而成为了他诗歌创作中的磨砺石,锻造出了他更为深邃而富有力量的诗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