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王铭俊
一位花季少女,突然罹患下颌骨肿瘤。医生将肿瘤切除后,从患者自身其他部位取来骨块,进行自体移植,最后通过钛合金植入物固定在一起,安在女生面部。
人体面部骨骼形态不规则且差异大,钛合金植入物又非常坚硬,用粗粝的工具钳将植入物弯折成精准形状,一直是手术的难点。但像该女生一样,每年因车祸、肿瘤等需进行植骨治疗的患者高达数百万人。
中南大学湘雅医院口腔医学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蒋灿华教授团队,通过10余年攻关,研发出全球首台颅颌面植入物个性化成形机器人Will,在国际上首次实现了等材成形的个性化植入物设计。该发明获2022—2023年度湖南省技术发明奖一等奖。
“每一次手术,都如履薄冰。”蒋灿华介绍,此前一台手术需麻醉师、医生、护士组成的团队通力配合,大家在手术台一站就是6至8小时,这当中大部分时间要用在植入物的个性化精确塑形上——颌面部与患者的语言、咀嚼、呼吸等功能息息相关,一旦手术精度不够,往往会导致患者面部畸形,甚至使患者丧失相关社会功能。
手术操作极大考验着医生的技术和耐心。
拿着统一规格的传统标准植入物,蒋灿华陷入了久久的沉思。他想,能不能开发出一台机器人,让其在传统标准植入物的基础上,进行等材的二次“创作”,既减少成本,又实现个体化精准成型?
经过多次调研探索,他最终找到了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并把湘雅医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梁烨“派遣”到研究所,开展集中攻关。
梁烨回忆,起初医生和工程师的磨合并不顺利,各方都不能很好理解对方的意图。为此,湘雅医院的医生把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所的专家请到长沙,让工程师实地参与植入物弯制。从那时起,大家推翻了几十个设计草图,从零开始设计了机械结构、控制方案和医学影像算法。
在这些挑战中,金属回弹是横在研究者面前的“大麻烦”。植入物小小的回弹,会导致整个设计精度功亏一篑。
为破解这一问题,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所专家左国坤教授帮助开启了跨学科的攻关,设计出基于感知和控制的并发实时算法。这一算法可以将基于患者CT的设计数据,准确反映到折弯过程中,确保机器人弯折好的钛板与设计形态完全一致。
2021年以来,机器人Will及技术已成功应用到10余个省份的1127例手术中,平均缩短患者住院时间2至3天,对比国外其他个性化成形方案,可为每例患者节约医疗费用1至3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