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玉
近日,山东一家劳务公司中标聊城市12345市民热线受理中心“12345”平台服务外包项目一事,引发网友热议。此前招标公告显示,该项目为政府采购项目,专门面向中小企业采购,预算金额为1673万元,合同履行期限为1年。据了解,在全国范围内,12345热线实施政府购买服务并不罕见。
在市民生活和公共治理中,12345热线为各方所倚重。特别是自上而下推动政务服务便民热线归并之后,12345更是作为标准化、统一化的“沟通端口”而为人熟知。就此,梳理各地的经验做法,大致可以分为两类。有“自建团队”“苦练内功”的,也有“政府购买”“服务外包”的。此番,聊城斥资千余万对外招标,无疑属于后者。
“12345”本身的“接线”服务,并不涉及公权力的行使,所以从法理上,将这一服务外包,并不存在障碍。一方面,“12345”仅仅是一个投诉收集和意见反馈的平台,它汇聚并分发信息,但不涉及权力的分配和运作。另一方面,这些后台工作属于劳动密集型,适用于“政府购买服务”的模式。
一年花1670多万元外包12345热线,是不是贵了?这不能靠臆想,还是应该结合合同约定的人员数量、服务标准等综合考量。毋庸讳言,当市民对12345的接通率、响应度和“服务态度”的要求越来越高,与之相关的投入,也就必然水涨船高。
近年来,很多地方都跟进选择了将市民热线外包的模式,这其实是公职系统推进“放管服”改革的重要切入口。但需要厘清的是,这种“外包”不是花钱图省事,而是应转化政府角色,真正以甲方和监督者的角色,来敦促服务商尽职履约,以此持续提升“12345”的效能和群众满意度。
(作者单位:华西都市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