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版:湘江副刊·湘韵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头版

第02版
开放创新 中部崛起

第03版
要闻
 
标题导航
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2024年06月03日 星期一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端午节,读母亲的心思

  向敬之

  

  不知不觉,我在湘江岸边,旅居了二十多个春秋。

  前些年,我很少给家里打电话。父亲的脾气有些古怪,我电话打多了,或聊久了,他总是喋喋不休。家里没安装电话,只是父亲有一台手机。一次母亲过生日,我早晨给父亲打电话,他已经去学校准备上课了。中午再给他电话,想为母亲祝福时,他又半天不接,接通了却唠叨我不知道节约。

  但我还是记得,他也希望我们能经常跟家里打电话报平安,不然母亲会天天守着他问我们兄弟的情况。

  母亲是农村中常见的勤劳女性,能干、贤惠,也不乏泼辣。她年轻时有过“铁姑娘”的芳华荣耀,是党组织的重点培养对象,做起活来利利索索潇潇洒洒,有人说她能独自搬起扳谷桶。我没有见到过这样的女汉子情形,只是常常听到关于母亲饶有好评的名声。

  小学文化的母亲给我的印象中有些近似“泼妇”,从小我就没少挨过她严严的呵骂和重重的巴掌。随着我和弟弟离家读大学、参加工作,她在电话里最关心的,不是我们的学业如何,拿过什么奖,工作是否顺心,而是反复叮嘱要注意安全,照顾好身体。而当我叮嘱她时,她都是说一切都好,不要我担心。

  

  家乡的变化慢慢大了,外出务工的人也多了起来,在家的人把端午看重得不亚于元宵和中秋。

  人们特别喜欢在这个时节,不惧会碰上蛇的危险,走在青青山坡上割几捆艾叶,插些在门上窗前。

  母亲识字不多,也喜欢割一些艾叶回家,但很少把门窗插得绿的绿、黄的黄,她把艾叶晒干贮存好,常常还分一些给没有艾叶的邻里。

  我的童年和少年,就是在粽香袅袅、艾香盈盈中度过的。

  弟弟前些年在孔夫子的家乡潜修中国器乐,现在置身在长江入海口的上海繁华地打拼,结了婚,生了孩子,也很少回家。

  我也已经有好多年没有回家过端午节了。每次打算这个时候回家陪父母好好过一个节,吃吃母亲悉心准备的红酒糟白粽子。可临近时日,要么是手头的书稿要赶着编辑尽快出书,要么是其他的杂事或外地朋友来长,只好改变主意。

  母亲闻讯后只是跟父亲说句“又是我们两人过节了!”

  有时,我在想如果能永远活在长不大的童年,吃着母亲做的饭菜,那应该是一种享受。但是,母亲是不会这么想的,她所要的是她的孩子,轻松长大,走出的每一个步伐都是一次洒脱。

  

  母亲老了,偶尔来长沙、去上海待一阵子,但总待不习惯,认为在老家住得舒服些。

  2014年,妻子临产,预产期是在端午前两天。一次,母亲给我电话,说妻子担心端午那天会待在医院里。

  还好,女儿提前几天出生,母女健康。妻子和女儿出院那天,母亲忙里忙外,特别开心。妻子顾虑母亲有盼孙子的想法。端午那天,我和母亲说起此事,母亲说:“我们是望到了。我和你爸望个孙女是想了三十五年啊!”

  每每晚上在书房看书,我都会往北方的夜空望望。那是母亲爱的方向,连通了家与远方的我的通道。

  我清楚记得女儿出生后,我曾到老家邻近的市区报社工作,有一晚我在夜班看版面,妻子给我发微信,说女儿在母亲的怀里睡着了,睡得很香、很香。

  一晃十年过去,女儿读小学四年级了,我也进高校工作好几年了,端午节都有几天假,我想过一家挤上拥堵的高速公路,回到老家好好吃一回母亲每年都会精心准备的粽子、咸鸭蛋和酒糟之类,陪他们去老家看看。

  昨天,女儿告诉我,爷爷奶奶过几天要来长沙陪她过十岁生日,接着再过几天就是端午节了,她好想今年能陪爷爷奶奶一起过端午。

  也许今年的端午节,父母亲终于不是两个人过节了。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 版权所有 湖南日报报业集团 
copyright © 2008 VOC.COM.CN, Geo Info.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312006003 经营许可证:湘ICP证010023 ICP备案号:湘ICP备100118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