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晓斐
习近平总书记创造性提出新质生产力概念并作出重大部署,指出“要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新质生产力的发展要靠能够充分运用新质生产工具、生产创新价值的人才,这对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和更高要求。必须注重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在强化创新创业教育、加强跨学科融合、加强实践教育中,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强化创新创业教育。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培养和造就更多创新人才是关键。高校育人模式必须面向新质生产力发展需要进行根本性的转型,突出加强创新创业教育,从而实现培养创新驱动人才的瓶颈突破,彻底扭转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与新兴产业发展“供需错位”的矛盾,建立起强大的新质生产力发展人才战略储备。
课程是创新创业教育的基础和载体,高校应以就业为导向进行课程设计,实施分层教学,开设相关的创新创业课程。例如,清华大学校园创新创业中心通过整合校内外资源,开设了包括创新思维训练、创业计划制定、市场营销策略等课程,帮助学生全面了解创新创业的流程和技巧,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创新创业的知识和技能。创业孵化器是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平台。通过提供办公场地、资金支持、导师指导和创业资源等,学生可以将创业想法转化为实际的创业项目。北京大学设立的学生创新实验室就是典型例子。该实验室为学生提供了自由创新的空间,学生们成功研发出多款具有创新性的产品,并获得多项专利和软件著作权。创新创业实践活动是检验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重要途径。高校可以组织学生参加各类创新创业竞赛、创业沙龙等,让学生在实践中锻炼创新创业能力。比如,上海交通大学每年都会举办学生创新创业创意大赛,学生们不仅可以展示自己的创新创业成果,还可以与其他创业者交流经验、分享心得,不断提升自己的创新创业水平。
提倡跨学科融合教育。伴随新质生产力而生的,是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它以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跃升为基本内涵,以全要素生产率大幅提升为核心标志,特点是创新,关键在质优,本质是先进生产力。因此,传统单一的高校学科教育已经不能适应新质生产力的发展需要,融合学科建设势在必行。高校应该致力于建立跨学科的融合教育体系,整合不同学科的知识和教学资源,为学生提供多元化、综合性的学习氛围。
在课程设置和教学模式上,既可以以单一主题为核心,将多个学科的知识和方法有机结合起来,形成综合性的教学内容,例如,在环境保护主题下,整合地理学、生物学、化学、政治学等学科知识,通过实地考察、数据分析、政策研究等方式,让学生全面了解环境保护的复杂性和综合性;也可以是通过引入真实案例,让学生运用不同学科的知识和方法进行分析探讨,例如,在商业案例教学中,引导学生从市场营销、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多个视角,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决策分析。在跨学科融合教学中,中国人民大学通过与和鲸科技等企业的合作,联合打造“交叉学科教研一体化新型数据分析开放平台”,通过跨学科案例实训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数据思维与跨领域信息技术应用的创新能力,培养了更具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
加强实践教育。新质生产力的发展需要具有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的新兴产业人才支撑。因此,应建立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出符合社会需求的高质量创新人才。不少高校现有的教学体系,还停留在对书本知识的掌握和验证,基本没有结合实际应用场景的实践教学设计,使得教学内容和人才培养需求脱节,学生往往需要二次培养才能胜任岗位。因此,需要创新人才培养方法,如建立渐进式实践培养体系、校企联合开展场景式实践培养等,把专业与产业融合起来,把教学与研发结合起来,把实训与生产对接起来,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和实践能力。
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浪潮中,推动高校育人模式改革,加速培养新质生产力所需的高素质人才,是适应时代发展需求、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举措。通过强化创新创业教育,跨学科融合教育,加强实践教育,高校能够更好地培养适应时代要求的高素质人才,为新质生产力的快速发展和经济的持续增长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和保障。
【作者单位:湖南女子学院。本文为湖南省教育厅资助科研项目“移动支付后市场客户关系管理研究”(20B313)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