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旸
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简称“体育非遗”),是体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一类重要表现形式。它是在漫长的历史中创造和积淀下来的传统体育文化资源,充分体现了人类共有的体育文化价值观念和审美理想。
湖南是体育非遗资源大省,体育非遗资源丰富。截至2023年11月,湖南省体育非遗共有国家级代表性名录项目17项、省级代表性名录项目百余项。但随着数字化时代的来临,人工智能、大数据、VR/AR等智能技术给传统文化赋予了新的智能传承语境。因此,对湖南省体育非遗开展数字化保护工作,不仅可以满足非遗保护、民族特色保留、民族精神传承以及体育娱乐与体验等现实需求,还能积极探索更为先进与高效的非遗保护手段以提高保护效率。
构建数字社区
描绘体育非遗空间新蓝图
近年来,湖南省致力于让非遗向下扎根、向上开花,对全省的非遗资源进行深度挖掘和整合。比如,打破时空局限,率先在国内推出纯VR实物空间“云上湖南非遗馆”,利用3D虚拟现实、VR技术,将传统的线下展会送至“云端”,形成了一个网络立体文化空间,71项非遗、61位代表性传承人、5所研培院校和4个生产性保护基地,从多方面、多维度诠释湖南非遗的魅力。体育非遗数字化传承是一项系统而庞大的工程,目前我省体育非遗数字化保护仍然存在数字资源保存不完善、数字资源管理不规范、数字资源共享利用不协调等问题。
数字赋能,加快湖南体育非遗数据库建设。可考虑建立完整的湖南省体育非遗数据库,存储、描述、集成、检索和备份系统,充实各项体育非遗的文字、图片、视频、音频内容,再进一步进行数字化仿真、还原,最后进行数字化展示。
依托标准,规范湖南体育非遗数字资源管理体系。应依据自2023年9月29日起实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 数字资源采集和著录》系列行业标准,规范开展湖南省的体育非遗数字化工作,提升数字采集和著录的质量和效率,保障体育非遗项目的真实性和完整性,促进湖南省体育非遗合理利用和传承。
多元协同,实现湖南省体育非遗数字资源共享。有效的数字化传承应该通过政府部门、体育非遗传承人、社会团体组织和社会公众协同合作,搭建一个彼此紧密联系、高度合作的湖南省体育非遗信息传承“数字社区”。
编织数字纽带
重塑体育非遗传播新格局
数字技术已成为连接古今的纽带,通过数字化的传播形式,重塑体育非遗传播新格局,使这些文化瑰宝焕发新的生机和活力。
打造“体育非遗+短视频”“体育非遗+直播”。短视频以其简短、精炼、时效性强等特点成为传播体育非遗的理想媒介。同时,借助直播平台的便利性和互动性,使观众能够实时欣赏体育非遗的精彩瞬间。体育非遗的赛事竞技、民俗表演不仅要成为体育非遗传播的“引爆点”,更要成为吸引观众的“保鲜剂”。
开发专门的湖南体育非遗App,将体育非遗更加系统、全面地呈现给观众。App中可包含详细的民俗活动、在线交流等功能,用户通过App能够深入了解湖南体育非遗的历史文化与技艺技巧,还可以不定期邀请非遗传承人进行直播,与用户深度交流。
利用主流媒体的引领力、传播力、影响力,开设节目专栏或推出相关影视作品,将观众带入丰富多彩的体育非遗世界。以记录详实、叙事生动的体育非遗类纪录片,带领观众一起追寻三湘大地上的体育非遗足迹。此外,利用综合性的新媒体平台,如微信、微博、小红书等,亦可吸引多元主体参与,发布相关小程序、图文或视频推广体育非遗文化,增强大众对体育非遗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搭乘数字快车
推动体育非遗发展新业态
数字科技助力,促进体育非遗产业转型升级。通过“体育非遗+数字文旅”,借助VR、AR等数字技术,让人们能够在体育非遗景区或博物馆、展览馆沉浸式体验各类体育非遗项目,赋能文旅新消费。同时,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及数字孪生等技术,深度挖掘体育非遗项目背后的文化基因,以此呈现出更加丰富立体的文化内涵。将传统体育非遗元素与现代设计理念相结合,推出各类体育非遗类IP,如醒狮、龙舟等,与其他行业跨界整合、融合发展,乘上“国潮”东风,打造独特的数字文创藏品……通过文化消费模式的持续创新,让文化艺术走进人们日常生活。
搭乘数字快车,推动体育非遗发展新的商业模式及产业链。利用数字技术的便利性和智能化,开发体育非遗相关的游戏、虚拟现实等互动媒体产品,使大众对体育非遗触手可及。数字化还带来了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商业模式,电商平台可为非遗商家提供引流、资源、培训课程、科普宣传等支持,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并重,推动体育非遗产业可持续发展。
【作者系湖南省政协委员,湘潭大学体育教学部主任、教授。本文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体育非遗的数字化传承与跨文化传播机理研究”(72274163)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