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凯明
核心提示
新质生产力既有已经成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生长出的“新枝”,也有未来产业萌发的“新芽”,还有传统产业不断转型升级的“新条”,集中彰显了经济发展的新动能新优势。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既是发展命题,同样是改革命题。
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深化科技体制、教育体制、人才体制等改革,打通束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堵点卡点。”新质生产力是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的。统筹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可加速形成具有湖南特色的新质生产力。
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加速技术革命性突破,增强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核心动力
生产力发展历史证明,科技创新是生产力大解放和产业能级大跃升的核心动力。无论是以蒸汽机广泛应用为标志的第一次科技革命,以电力和内燃机应用为标志的第二次科技革命,还是以原子能、电子计算机、航天技术、生物工程等领域取得重大突破为标志的第三次科技革命,乃至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无不源于技术迭代升级以及由此带来的新旧动能转换。国内外发展经验表明,以科技创新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是大势所趋。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的先进生产力质态,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则是抢占科技创新制高点、推动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成果竞相涌现的必由之路。
坚持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从宏观来看,有利于解决创新体系“碎片化”问题,构建多元互嵌的协同创新体系,优化基础研究功能性布局,从而释放创新潜能、加速核心技术突破。从中观来看,有利于解决创新链“断链”问题,协调创新链上、中、下游关键环节,促进基础研究、试验开发、成果转化和市场化应用等各关键环节有效融通,推动科技资源汇聚与创新范式变革,集成跨学科、跨领域、跨机构、跨部门的优势力量进行原创性科技攻关,补齐基础技术和关键核心技术短板,提升产业技术自主保障能力。从微观来看,有利于加强企业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统筹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等创新主体,打破各创新主体独立从事科技研发的“孤岛效应”。
近年来,湖南深入开展关键核心技术突破行动,连续4年实施“十大技术攻关项目”,取得了147项关键核心技术突破,推动应用示范70项。但依然存在科技策源能力不强、科技创新整体效能不高的问题,特别是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成果不多,制约了新质生产力发展。应进一步强化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布局,培育壮大战略科技力量,提升基础研究能力、加强核心技术攻关,在科技突破、平台引领、成果转化、人才集聚、生态优化等方面持续发力,充分激发全省创新创造活力和动力,扎实推进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现代工程技术、颠覆性技术创新,在新一轮科技竞争中赢得主动、赢得优势、赢得未来。
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促进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夯实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基础保障
生产要素的发展至少包括两重含义:一方面是指生产力系统中的原有要素实现最优组合与最大化利用,另一方面是指新型生产要素的不断涌入,催生“新的生产函数”。当前,数据成为新型生产要素,并赋予传统生产要素新的内涵。让各类先进优质生产要素向发展新质生产力顺畅流动和高效配置,既可以避免要素同质化带来的产能过剩问题,也能打破阻碍要素自由流动的体制机制,推动劳动、资本、土地、数据等要素的自由流动和多向互通,提升产业基础技术的创新能力与效率。
坚持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意义重大。其一,能够优化高等学校学科设置和人才培养模式,整合科研资源、教育资源、产业资源,完善人才培养、引进、使用的工作机制,加快培养具有复合知识结构和刻苦钻研精神的基础研究人才、重视科技成果应用转化的产业科技人才、熟练掌握新生产工具的高技能人才,从而为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注入人才动能。其二,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更高技术的劳动资料,丰富生产工具的表现形态。生产工具的科技属性强弱是辨别新质生产力和传统生产力的显著标志。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有利于促进新一代信息技术、先进制造技术、新材料技术等新技术的融合应用,催生出更多智能、高效、安全的新型生产工具,推动生产工具加速迭代升级,创造和应用更高技术含量的劳动资料。其三,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更多种类和形态的劳动对象。劳动对象是新质生产力发展的物质基础和现实条件。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能够拓展并延伸劳动工具和劳动对象范围,特别是随着网络化、智能化、数字化的快速发展,新型劳动工具的推广使用,把信息、数据、知识等都转换成为新的劳动对象。其四,加快生产要素结合方式的创新发展,促进劳动者与劳动资料、劳动对象的联结和匹配,推动三者的优化组合,促进生产方式的转型升级,进而引发生产力质的变革。
湖南着力推动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全省高质量科技人才队伍持续壮大,生产工具的科技性能不断增强,生产的力度、广度、深度不断拓展。北斗卫星、“海牛Ⅱ号”深海钻机、“京华号”超大直径盾构机、“深江1号”海底隧道盾构机等挺进“深空”“深海”“深地”。但受多种因素制约,依然存在人才培育滞后、区域间要素配置效率不高等短板,需要通过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提高生产要素优化配置水平,扩大要素配置规模,提高要素配置、使用效益。
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推动产业深度转型升级,筑牢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产业支撑
新质生产力以新产业新业态为主要支撑,其形成过程既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加速发展的过程,又是传统产业不断转型升级的过程。过去,产业发展主要依靠人口和资源红利,一定程度上忽视了产业创新能力的提升,使得一些关键产业存在卡点堵点,制约了产业体系的现代化水平。当前,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特别是以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成为抢占产业分工新赛道、开辟发展新空间的战略选择。
坚持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首先,有利于推动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发展研究全链条融合发展,实现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和人才链的有效匹配,加速推动科技成果产业化。其次,可以推动技术升级与产业提质同频共振,加快以教促产、以产助教、产教融合,通过延伸教育链、服务产业链、支撑供应链、打造人才链,实现短板产业补链和传统产业升链,降低产业链上下游关键核心环节的对外依存度,突破传统产业升级瓶颈。最后,能够推动不同产业间自主跨界创新,进一步发挥平台企业作用,打通不同行业的产业创新壁垒,形成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优势产业集群。
当前,湖南产业体系建设依然面临高精尖产业不足、产业链纵深不够、结构性转型受限等困难与挑战,亟需通过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深入推进产业基础再造、重大技术装备攻关,加强未来产业基础研究与应用基础研究,完善新兴产业集群布局,进而促进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高效集聚发展,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推动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
【作者系湖南省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心省委党校(行政学院)分中心特约研究员,湖南省委党校(行政学院)分管日常工作的副校长(副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