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上官智慧 通讯员 李成义
3月31日,慈利县琵琶洲樱花争艳,一场非遗展演在游客掌声中落下帷幕。
“叫好也叫座。”慈利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吴永恒介绍,从3月16日起,第二届板板龙灯艺术季在慈利刮起“龙卷风”。半个月来,吸引游客13.51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492.02万元。
“巨龙”带火线上线下
今年87岁高龄的卓远忠,是个板板龙灯迷。但凡有板板龙灯的活动,他一场都没落下。最令他难忘和震撼的,是3月16日晚的那条龙。
当晚,慈利县零阳街道人民广场,张灯结彩,锣鼓喧天。随着“龙头”导师的一声令下,一条400米的“巨龙”,在418名小伙子的舞动下,瞬间点亮夜空。
随即,120面威风鼓鼓声震天,“巨龙”跟着节奏,时而抬头、时而摆尾,时而蜿蜒前进、时而上下翻飞……这条“巨龙”在2小时里,巡游了4400米。所到之处,成了欢腾的海洋。
在慈利人眼里,这条“龙”是吉祥的象征,更是文化信仰。
作为慈利县唯一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板板龙灯起源于宋朝。相传,宋朝时慈利龙潭河有一匪首,村民为了剿灭他,各家自备一块长五尺的木板,上面点上烛灯,连成一条长龙,取名“板板龙灯”,诱匪首出山观灯而将其擒获。
历经千年积淀,这条“龙”在慈利人心里扎根。每年春季,慈利人就会舞起板板龙灯,祈愿一年五谷丰登。
今年,慈利县放大非遗文化的磁吸效应,全新打造第二届慈利板板龙灯艺术季,包含板板龙灯展演、舞龙展演、文艺展演三大主体活动,以及旅游营销、非遗进景区、美食展销、儿童乐园、舞龙体验5个配套活动,集中展示慈利文化旅游资源,助推非遗传承保护和文旅经济发展。
那一晚,夜空腾飞的“巨龙”,舞出了最热全民文旅狂欢季。数据显示,仅3月16日晚,活动就带动线下近10万人参与,线上2.6亿人次围观。
“非遗+”推动文旅市场升温
艺术季里,好戏连连——慈利汉戏、花灯戏、渔鼓、九子鞭等传统非遗接连登场,成为衬托板板龙灯的“绿叶”。
连日来,记者走进慈利县境内大峡谷、五雷山、万福温泉等多个景区景点,非遗展演舞台前不少游客驻足观看。
依托全县近400个非遗项目,慈利着力推进“非遗+”,建设15个非遗展演展示基地、传习所、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等场所,7个非遗项目为主的“文化+”企业,20个以非遗项目为主的“壮举实景”“九歌山鬼”等展演、体验项目。
靠“非遗+”传统技艺“出圈”的,还有岩泊渡红薯粉丝、洞溪七姊妹剁辣椒、老棚古法造纸等,产品畅销海内外。
作为张家界旅游的重要一翼,慈利县拥有张家界大峡谷、万福温泉、五雷山等为代表的旅游产品,集绿色生态、红色文化、旅游康养、乡村休闲、户外探险等多种元素于一体,文旅融合尽显万种风情。
文化赋能,“旅游+”风头正劲。“旅游+红色”,推出“初心之旅、品读慈利”4条红色精品旅游线路;“旅游+体育”,推出冰雪世界滑雪、大峡谷蹦极运动、红岩岭户外探险;“旅游+农业”,推出长峪铺村史馆、禾田山谷;“旅游+康养”,推出万福温泉和中医院的化脓灸发展融合……
文旅融合,去年慈利县接待游客704.87万人次,同比增长115.71%;旅游收入93.93亿元,同比增长187.16%。
慈利县委书记侯铁夫说,该县将继续走好“非遗+旅游”为代表的文旅融合之路,统筹开发沉浸式演艺、街区式体验、场景式呈现、拓展式训练等系列有吸引力、感染力、震撼力的文化旅游产品,着力培育休闲文旅产业发展集群,打造张家界东部休闲文化旅游带。